长春初二历史同步暑假作业答案详析

时间:2025-08-29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B

2. C

3. D

4. A

5. B

6. A

7. D

8. C

9. D

10. A

11. D

12. B

13. A

14. C

15. D

在这一部分的选择题中,同学们需要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有较为准确的掌握。每一道题目都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节点,如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通过这些选择题,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份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无数个关键决策、人物行动和复杂背景交织而成的。

因此,理解这些选择题背后的逻辑,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历史诊断(每小题5分,共10分)

16. 小兰的发言共有三处错误:

- 错误一: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是毛泽东而非刘少奇等人。

重庆谈判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会谈,发生在1945年8月至10月间。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为了争取和平建国的机会,中国*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亲自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这次谈判的目的是解决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的参与体现了中国*为国家和平作出的巨大努力,也展示了他作为党的领袖的勇气和智慧。

- 错误二:谈判最后签订的是《双十协定》而非《停战协定》。

《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的成果之一,正式名称为《政府与*代表会谈纪要》。该协定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虽然《双十协定》并未完全实现国共两党的和平合作,但它为后续的和平谈判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和平希望。

- 错误三:结果并没有实现国内和平。

尽管《双十协定》签署后,国共两党曾一度尝试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但最终由于双方在政治立场和利益上的巨大差异,和平局面未能持续。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标志着国共两党之间的和平谈判彻底破裂。这场内战一直持续到1949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告终。

17. 表述共有三处错误:

- 错误一:1948年,人民解放军实施的是战略决战而非战略防御。

1948年是中国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战争局势的根本转变。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消灭了国民党的大量有生力量,还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错误二:三大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

- 错误二:三大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成功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虽然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属于三大战役的范畴。

- 错误三: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非抗日战争。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绝对优势。这场胜利不仅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还为后续的全国解放铺平了道路。而抗日战争则是在1945年结束的,当时的中国*和国民党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释图与填图(每小题5分,共10分)

18. ⑴ 略(3分)

在这一部分,同学们需要根据提供的地图或图表,分析并解释相关的历史事件。地图和图表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影响范围以及各方势力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地图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空间维度,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⑵ 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并伺机歼灭敌军(2分)。

“蘑菇战术”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常用的一种战术。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灵活机动的方式,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迂回、包围、分散等方式,逐步消耗敌军的战斗力。人民解放军利用地形优势,不断调动敌军,使其陷入疲惫和混乱,最终在合适的时机给予致命一击。

这种战术的运用,充分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灵活性,为中国*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19. 从南往北,地点依次填:A、B;战役依次填:D、E、C(每填对一项1分,共5分)。

这一部分要求同学们根据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填写相关的地点和战役名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解放战争的进程,尤其是各个战役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解放战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通过对这些战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取得全国胜利。

四、材料解析(共20分)

20. ① 指1947年(2分)。

1947年是中国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人民解放军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战争局势的重大变化。在此之前,人民解放军主要是在敌后战场进行游击战,以保存实力为主。而1947年后,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削弱,人民解放军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开始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② 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的同时,开始举行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4分)。

1947年,中国*中央委员会制定了“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思想是,人民解放军不仅要继续在敌后战场进行内线作战,还要将主力部队推向国民党统治区,直接打击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通过这种方式,人民解放军可以打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迫使国民党军队陷入被动防守的局面,从而为最终的胜利创造条件。

③ 经过一年的作战,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已具备战略反击的实力和条件(4分)。

1947年至1948年间,人民解放军在各大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尤其是在华东、华北、东北等地,人民解放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的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的兵力也在不断壮大,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变化使得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进行战略反击的能力,为后续的三大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分)。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还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新的战略支点。刘邓大军的成功跃进,标志着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1. ① 1949年(3分)。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随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方推进,解放了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最终实现了全国的解放。1949年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

② 渡江战役(3分)。

渡江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在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成功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这场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③ 我们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不能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4分)。

在渡江战役胜利后,中国*中央委员会提出了“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对完成全国解放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方推进,解放了全国各地,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这一过程不仅消灭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还为...

这一过程不仅消灭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还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问题探究(共15分)

22. 此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任选一种意见回答,答案不应拘泥于以下表述。

⑴ 支持毛泽东去重庆(3分)。

- 理由一:抗战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中共应顺应历史潮流,努力争取国内和平。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希望能够过上和平稳定的生活。中国*作为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理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和平谈判,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毛泽东亲自前往重庆,正是为了表达中国*对和平的真诚愿望,展现其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感。

- 理由二:中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会放弃任何争取和平的机会。

中国*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在抗战胜利后的关键时刻,中国*更加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毛泽东前往重庆,不仅是对和平的追求,更是对中国*宗旨的践行。他希望通过谈判,找到一条符合人民利益的道路,避免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 理由三:中国*是伟大的党,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政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前往重庆,正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争取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他深知,只有通过和平谈判,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

- 理由四:蒋介石主动邀请和谈,存在和平建国的可能。

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多次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和谈。虽然蒋介石的真实意图尚存争议,但他的邀请表明,国共两党之间仍有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毛泽东前往重庆,正是为了抓住这一机会,争取实现和平建国的目标。

- 理由五:国共和谈有成功合作的先例,中共应努力争取。

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成功的合作,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两党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段历史证明,国共两党是可以合作的。因此,毛泽东前往重庆,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更是对未来合作的期待。

- 理由六:全国人民都支持和谈,反对战争。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普遍希望国家能够走向和平,避免再次陷入战争的深渊。毛泽东前往重庆,正是为了回应全国人民的呼声,争取实现和平建国的目标。他深知,只有通过和平谈判,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⑵ 反对毛泽东去重庆(3分)。

- 理由一:一山不容二虎,国民党不会容忍*分享统治权利,和平建国根本不可能。

国民党和中国*在政治立场和利益上存在根本分歧,尤其是在权力分配问题上,国民党绝不会轻易让出统治地位。因此,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双方都在寻求和平,但实际上,国民党并不会真正接受中国*的平等地位,和平建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理由二:国共之间积怨较深,难于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建国共识。

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冲突和斗争,彼此之间的矛盾和积怨难以在短时间内化解。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双方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分歧进一步加剧,导致谈判的难度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建国的可能性极低。

- 理由三:蒋介石邀请和谈是假,拖延时间准备内战是真,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

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表面上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和谈,实际上却是为了拖延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内战。他深知,中国*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国民党可能会失去统治地位。因此,蒋介石的和谈邀请只是表面文章,他真正的目的是为内战做准备。

- 理由四:蒋介石向来背信弃义,有可能借和谈之机扣留毛泽东,打击*。

蒋介石在历史上曾多次表现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尤其是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他常常采取极端手段。如果毛泽东前往重庆,蒋介石很有可能会借此机会扣留毛泽东,甚至对其进行人身攻击,以此打击中国*。这种风险的存在,使得毛泽东前往重庆的风险极大。

- 理由五:国共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无法调和,和平建国难以实现。

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差异,中国*主张社会主义道路,而国民党则坚持资本主义道路。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双方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的分歧难以调和。因此,即使通过谈判达成某些协议,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的矛盾,和平建国的目标难以实现。

- 理由六:毛泽东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前往重庆存在巨大风险。

在当时的背景下,毛泽东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前往重庆意味着要进入国民党的控制区。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的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毛泽东不宜前往重庆。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毛泽东前往重庆,都有其...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毛泽东前往重庆,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支持者认为,毛泽东的和谈之旅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符合人民的利益;反对者则担心,和谈可能只是一场骗局,存在巨大的风险。无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毛泽东的决策都体现了中国*在关键时刻的担当和智慧。

通过这次和谈,中国*不仅展示了其对和平的追求,也为后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