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地理名师指点的内容。
一、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地理学不仅是对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描述,更是一门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科学。
通过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以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这句话不仅强调了地理科学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广阔前景。
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的支持。这些现实的应用案例,可以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学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再比如,在讲解交通运输这一章节时,可以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京九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条铁路不仅连接了南北两大经济区,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还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快速发展。
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会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这些话题不仅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也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例如,在讲解气候变迁时,可以引入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洪水、干旱等,探讨其背后的地理原因和应对措施。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地理知识,还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
1. 直观教学的魅力
在地理教学中,直观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使用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世界地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形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这种视觉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能让他们更容易记住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模型、视频资料等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火山喷发时,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了解其形成过程和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还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 科学的记忆方法
除了直观教学,科学的记忆方法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的知识点,如地名、数据、图表等,如果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分类记忆、对比记忆等。
例如,在记忆中国各省的简称时,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省名与简称联系起来,形成有趣的联想。如“鲁”字像一个人拿着锄头在田里劳作,象征着山东是农业大省;“赣”字像一条河流穿过山谷,象征着江西的赣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复杂的地理知识。
再比如,在记忆世界主要河流时,可以采用分类记忆法。教师可以根据河流的地理位置、流向、长度等特征,将河流分为不同的类别,如亚洲河流、欧洲河流、非洲河流等。然后,让学生分别记忆每个类别的河流名称和特征。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对比记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在比较中国的四大盆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面积、海拔、气候、资源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盆地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3. 设疑激思,促进思维发展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涉及到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
又如,在讲解板块构造理论时,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需要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三、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地理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来验证。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
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2. 地理技能的培养
除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地理技能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地理技能包括读图、绘图、数据分析、实地考察等。通过这些技能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读图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各种类型的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通过读图,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掌握地理信息的提取方法。在绘图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地图,如校园平面图、家庭住址周边的地图等。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加深对地理空间的理解,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在数据分析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和分析各种地理数据,如人口统计数据、气候数据、经济数据等。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实地考察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自然保护区、考察河流流域等。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3. 实现知识迁移,拓展应用领域
掌握地理技能后,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拓展应用范围。例如,在学习城市规划时,学生可以结合地理知识,提出合理的城市布局方案,考虑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学习环境保护时,学生可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污染源的分布,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增加学习的乐趣;通过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爱上地理,成为地理学科的爱好者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