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100个意象(四)

时间:2025-09-30

诗歌鉴赏题目中,会出现许多意象。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些意象,对我们答题将大有帮助。以下是常考的100个意象中的部分内容,让我们一起深入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61. 方家

“方家”一词出自《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来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某项技术的专家。在古代,道术不仅涵盖了哲学思想,还包括了天文、地理、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方家”不仅是对某一领域有深刻见解的人,更是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人。

例如,在中医界,那些精通医术、药理,并能准确诊断病症的大夫,便被称为“方家”。这种称谓既表达了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62. 著作等身

“著作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是一个敬辞,比喻一个人的著作非常多,堆积起来的高度可以与该人的身高相等。这一说法形象地描绘了学者们辛勤创作的成果。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班固等人,他们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意象不仅表达了对作者勤奋努力的赞美,也暗示了其作品的重要性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

63. 青眼

相传三国魏时期的名士阮籍能够做出青白眼的动作。他用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来表示轻视或憎恨;而当他正视时,青黑的眼珠在中间,则表示尊重和喜爱。最著名的是他对嵇康兄弟的不同态度:见到嵇喜时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则用青眼。杜甫在《短歌行》中写道:“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这里的“青眼”便象征着对人的喜爱和器重。这个意象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社交礼仪,还传递了一种情感上的褒贬态度。

64. 心许

“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指的是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这一意象强调了内心的承诺和决定,而非表面的言语表达。它揭示了古人对于诚信和诺言的重视,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内心的决心往往决定了行动的方向。例如,在诸侯争霸的时代,许多君主和将领都是通过“心许”的方式来达成联盟或签订协议的。

这种内在的默契和信任,成为了维系国家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

65. 三味

“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通常带有褒义。这一意象源于佛教中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古人常用“三味”来形容文章或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精神内涵。例如,在品评诗词时,人们常说某首诗“耐人寻味”,正是指其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思想深度。

这一意象不仅强调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鼓励读者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真谛。

66. 洗耳

“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传说尧帝欲让位于许由,许由不愿接受,遂逃至箕山隐居。当尧帝派人再次邀请他时,许由为了表示自己不愿意卷入世俗纷争,便到河边洗耳。这一典故后来演变为一种谦逊的态度,表示对他人意见的尊重和倾听。

在现代社会中,“洗耳恭听”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礼貌用语,表达了对发言者的重视和敬意。

67. 斧正

“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是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政”。这一意象源自古代工匠在制作木器时,常常需要借助斧头进行精细的修整。同样,文人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打磨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因此,“斧正”不仅是一种请求帮助的方式,更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

历史上许多文学大家,如李白、杜甫等,都曾虚心请教他人,不断改进自己的诗文,最终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68. 抱璞

“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怀才不遇之意。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他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美玉,但因为无人识货,两次献玉均被误认为是石头,甚至因此失去了双脚。直到楚文王继位后,这块璞玉才被琢成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这一故事反映了人才在未被认可前的艰辛和坚持,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真正才华的忽视和误解。因此,“抱璞”不仅象征着坚守道德和理想,还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和支持。

69. 染指

“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这一意象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个习俗:参与祭礼的人会用手指蘸取祭品的汤汁尝一尝,以示分享神灵的恩赐。然而,如果有人未经许可就擅自染指,便被视为贪婪和不敬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染指”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不正当获取利益的人。

这一意象提醒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避免因私欲而损害他人利益。

70. 射影

“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这一意象源自射箭运动中的隐喻手法,即通过瞄准一个目标来攻击另一个隐藏的目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射影”手法来表达隐晦的思想或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思考。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对“吃人”现象的描写,实际上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这一意象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赋予了文本更多的解读空间。

71. 掣肘

“掣肘”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这一意象来源于古代农耕活动中的一种现象:当农民用牛拉犁耕地时,若有人故意拉住牛腿,就会导致耕作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掣肘”被引申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阻碍或干扰的情况。

这一意象提醒人们在团队合作或个人发展中,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确保各项事务能够顺利推进。

72. 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负责传递信息,另外两只随侍在旁。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里的“青鸟”象征着信使和使者,传达了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一意象不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青鸟常常被用来比喻忠贞的爱情和坚定的友谊,成为一种永恒的情感符号。

73.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奏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总能感受到琴声中蕴含的巍峨高山和浩荡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感叹失去了知音,从此不再弹琴。后人常借“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和音乐的高雅境界。

辛弃疾在《谒金门》中写道:“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这里的“高山流水”不仅表达了对知音的怀念,也隐含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74. 涂鸦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这一意象最初用于形容儿童随意涂抹的行为,后来泛指那些缺乏艺术性和技巧的作品。尽管“涂鸦”带有一定的贬义,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由创作的表现形式。

例如,现代艺术家们常常通过涂鸦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赋予这一行为新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涂鸦”不仅仅是对低劣作品的评价,还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75. 城府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这一意象源自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城墙和护城河。正如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市免受外敌入侵一样,“城府”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计划。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军事领袖都以其深谋远虑和谨慎行事著称,如诸葛亮、岳飞等。

他们表面上看似平易近人,但实际上却有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思维。这一意象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76. 借光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这一意象源自古人对光明的渴望和依赖。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夜晚的光线显得尤为珍贵,因此人们常常互相借用火把或烛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借光”逐渐演变为一种礼貌用语,表达了对他人帮助的感激之情。

在现代社会中,“借光”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还可以引申为寻求指导和支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77. 物色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这一意象强调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程序。在古代,朝廷和地方官员常常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选拔贤才,以充实官僚队伍。例如,汉代的察举制度就是根据德行、才能等方面的标准来推荐优秀人才。

这一意象不仅反映了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还启示我们今天的教育和用人机制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

78. 鸿雁

“鸿雁”典出《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道:“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里的“鸿雁”不仅传递了书信,也寄托了人们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这一意象不仅富有诗意,还体现了古代通信方式的独特魅力。

79. 方寸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这一意象源自古代测量单位,方寸大约相当于一平方寸的土地。古人常用“方寸”来形容人心的大小和容量,寓意着人的心灵世界虽然有限,但却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和智慧。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常以“方寸乱”来形容自己在关键时刻的心理变化。

这一意象不仅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还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智。

80. 提刀

“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这一意象源自古代武士的形象,他们手持刀剑,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效力。而在文人之间,“提刀”则被引申为代笔写作的行为。例如,唐代诗人元稹曾为白居易代笔写过不少诗文,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文人间的合作精神,还展示了不同领域的相互交融与支持。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在诗歌鉴赏和文学创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意象,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