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不仅展现了苏轼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精读这篇短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以及文章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点实词等语言现象。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详细复习指南。
一、词类活用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词类活用的手法,使其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步”在文中的“相与步于中庭”中,本为名词,却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散步。这种灵活的用法,使得句子更加生动,也更加贴近日常口语。
二、古今异义
在阅读古文时,了解古今词汇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几个词汇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比如“但”在古文中是“只”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但是”的意思。“闲人”在文中指的是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而现在则多指与事无关的人。此外,“户”在古文中多指门,而现在通常指的是窗户。
“念”在文中是“想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多指纪念或思念。
三、重点实词
在复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文中的实词。比如“遂”在文中是“于是”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寝”表示睡觉,“念”则是“考虑,想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是“只是”的意思,“闲人”指的是清闲的人。“相与步中庭”中的“相与”表示共同,“步”是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庭下如积水空明”中的“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月色入户”中的“户”指的是窗户。“欣然起行”中的“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行”是走的意思。“解衣欲睡”中的“解”是脱或脱下的意思。“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中的“交横”表示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中的“盖”是“原来是”的意思。
通过以上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希望这篇复习指南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