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注释】①名其母: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
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他的母亲说: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阅读训练】
1.解释
(1)而名其母(却直呼他母亲的名字)(2)吾所贤者(圣贤)(3)是以(因此)(4)子之于学者(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2.翻译
(1)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
(2)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参考答案】
1.(1)却(2)圣贤(3)因此(4)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3.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
在古代中国,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宋人学者的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问不只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智慧的领悟和实践。宋人学者因为一知半解,竟然连最基本的孝道都忘记了,这无疑是对他学识的一种讽刺。
宋人学者的故事,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在宋代,科举制度盛行,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像宋人学者这样的“书呆子”,他们虽然满腹经纶,却不能将所学用于实践,甚至在生活中显得迂腐可笑。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宋人学者的错误在于,他将书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中,却忽略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忘记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变通,要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学习与生活的矛盾。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虽然拥有高学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可能因为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或者因为缺乏生活经验而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
宋人学者的故事,提醒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要盲目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辨别是非。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不应该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宋人学者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提升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