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精炼复习指南
农业:
(1)工具的革新:
①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和耕地扩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②曲辕犁:
耕作工具,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大大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
③筒车:
灌溉工具,利用水流动力、循环提水,节省人力。
④秧马:
拔秧工具,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2)农学成就:
①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
篇2: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精炼复习指南
医学成就:
1.张仲景:
简介: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治未病"理论。
2.华佗:
简介:华佗,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各种手术;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李时珍:
简介:明代杰出医药学家,编写出《本草纲目》,全书共记载药物1 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篇3: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精炼复习指南
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西汉时期出现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和保存,对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2)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3)火药:
唐朝时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指南针:
战国时期制成了"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传入欧洲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篇4: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精炼复习指南
儒家:
(1)孔子主要思想:
①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等。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③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主要思想: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3)荀子主要思想: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篇5: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精炼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传统文化
1、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图为黄帝像。
2、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3、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4、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5、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6、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7、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8、《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9、《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0、战国时期(公元前4公元前2),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等。百家指各学派,如儒家、道家等等。
12、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来被推崇为道家的始祖,道教的教主。
13、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终根源。他的学说记录在《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4、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点。著作有《庄子》。右图为清任熊绘的《逍遥游》表现“庄生逍遥游”与“老子守元默”的情形。
15、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人。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仁政”学说,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16、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宣扬“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该派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所以又称“老庄之学”。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
17、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尊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仁义”的学派。该派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孔子为该学派创始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思想达。
18、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夫妻等关系。
19、“五行”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后来人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化学、历算、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20、“八卦”也称“经卦”。《周易》中的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易经》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叠组成。这些抽象符号组合的原理在中国古代曾有不少具体的运用。
21、《莱根谭》是明朝(公元1368——)洪应明晚年所写的一部语录体的说理劝世的作品,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该书精彩论说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22、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依据。
23、汉武帝时设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哲学思想,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4、修齐治平是儒家用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已及人,从“修身”做起,以“平天下”为理想,形成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出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吉祥、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25、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26、孝是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公元960——)范仲淹(左图)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已、大公无私的高尚胸怀。
28、“慎独”是儒家用语,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符合道德标准。宋明理学家把“慎独”作为重要修养方法之一。
29、道教是东汉(公元25——2)时在中国民间兴起的一种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崇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
30、儒教,也称“孔教”,是封建统治者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以维护自已的统治。它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31、朱熹,南宋(公元1127——)哲学家、教育家(右图),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他从事教育50多年,强调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他的理学主张在明(公元1368——)清(公元1644——)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32、中国民族节日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节日本身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节日活动中的祭祖仪式和合家团圆之乐,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体现了中国节日中的伦理特色;同时,中国的节俗追求平安及想、驱病灭灾,不少节日活动避凶就吉,反映了与古人禁忌的某些关系。
篇6:中考传统文化知识点精炼复习指南
6月12日为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漳州古街通过评选,选上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漳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台湾路、香港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始兴南北路。
1.请列举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天坛、秦兵马俑、颐和园、泰山、布达拉宫、(八卦楼、南山寺、)
昆曲、京剧、川剧变脸(南音、锦歌、木偶戏)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
①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保护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④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青少年应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1)青少年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2)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4.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什么积极意义?
(1)我国政府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遏止破坏文化遗产的非法行为,(2)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请你为保护文化遗产出金点子?
(1)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使保护文化遗产有法可依。(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影、报刊等媒体,对外宣传本国的文化遗产。(3)利用文化遗产对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教育。
6为宣传“文化遗产日”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7.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1)保护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这样,世界文化才会更加灿烂。(2)中国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化,弘扬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3)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做人之本。在走向世界同时,我们千万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而应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4)向世界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而不是放弃自己的优秀文化,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
8.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1)尊重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2)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那些为现代化所需要的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文化成果。(3)对待文化差异,排斥的态度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价值,漠视甚至其实其他民族文化价值,是不正确的,应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9.说一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1)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既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价值,平等交流,互相学习。(2)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现了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
10.怎样评价多元的世界文化?我们应怎样做?
(1)多元的世界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文化。(2)①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迷失了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而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②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地继承。
11.为什么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建设和谐文化等)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2.在文化交往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怎么做?
要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批判地吸取,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13.青少年能为建设和谐文化作出哪些贡献?
(1)青少年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面对多元的世界文化,青少年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批判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