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初一政治学习:体会法律的威严与重要性
中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除了学习之外,学生也要参加一定的劳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必要的社会活动,编辑老师提供了初一政治同步知识,以备借鉴。
走近法律
1.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 法律的作用: 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⑵保护作用。
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一政治同步知识,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篇2:初一政治学习:体会法律的威严与重要性
初一下册政治复习资料: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1、“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一般违法与犯罪,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跌入犯罪的深渊。
(2)“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小错可能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发展而来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3)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学遵纪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好公民。
2、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哪几种:
(1)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2)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
3、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关保证实施);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最显著的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
(2)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而道德则会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5、为什么现代生活不能没有法律:
答(1)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有时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要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6、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7、刑事违法行为(刑法、刑事诉讼法):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8、行政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环境保护法、税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工商管理条例。。。)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9、民事违法行为(民法通则、经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交通管理法规、城市管理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10、违宪行为:违反宪法的行为简称违宪行为。宪法是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的法律。
11、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联系:
(1)区别。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也不大(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处罚(一般强制性措施)。犯罪行为: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了刑法),受刑事处罚(包括最严厉的强制性措施,如剥夺人身自由、没收财产,甚至剥夺生命权)。
(2)共同点: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是违法行为,都触犯了国家的法规或法律。
12、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标准在于这个人的行为必须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
犯罪的特征
(1)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 志)
(3)刑罚当罚性(必然后果)。犯罪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
13、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14、刑罚的种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财产)。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6、青少年如何防患于未然:
(1)中学生应该崇尚法律,学习法律,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让法常驻心中;
(2)依法办事,依法律已,以法作为行为选择的首要标准;
(3)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17、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一般有:
(1)家庭方面,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监护和教育;
(2)学校方面,教师对其缺乏耐心教育,进行变相体罚,侵犯了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和人格尊严;
(3)社会方面,监管不力,使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场所非法对未成年人开放;
(4)个人方面法制观念淡薄,不能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8、青少年犯罪事实给我们的启示:青少年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不结交不良友伴;全社会都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9、我国如何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谈谈你的的看法:
(1)我们青少年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
(2)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和教育义务;
(3)净化社会环境,落实社会保护的各项措施。
20、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说明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答:(1)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2)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规矩。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可见,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
(3)社会生活中的准则有不同的种类。道德是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是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法律是惟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准则,它具有普遍适用性,人人都必须遵守;它具有权威性,任何人都不得违犯。
(4)社会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尤其要靠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2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给我们的启示:
(1)“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
(2)大错误可能是从小错误开始的,犯大错误往往是由小错误发展演变而来的;
(3)小错误容易改掉,大错误不但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无法挽回;
(4)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2、如何认识法律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超越法律之上。
篇3:初一政治学习:体会法律的威严与重要性
一、走近法律
1.我们身边的规则
(1)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
这里要注意区别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的不同。
(3)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法律的三个特征中,要明确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生活离不开法律
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1)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结合身边的事例感受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
二、法不可违
1.谁都不能违法
(1)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3)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违反宪法的行为同样要受到追究。
(4)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注意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条
不可逾越的鸿沟。
2.犯罪必受惩罚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2)刑法的含义和作用:
①含义: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②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①含义: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②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牙巳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4)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
(5)刑罚的含义及其分类
①含义: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②分类: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要能够结合我国《刑法》条文,了解主刑包括的各刑种的区别以及附加刑中的三种刑罚的区别,同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理解把握。
三、防患于未然
1.认清犯罪危害
(1)人的行为足受思想观念指挥的。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纪、违法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要注意把握。
(2)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如果有道德的约束、法律的准绳,他会理智地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如果没有这些约束,就会胡作非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图当前不顾长远。
(3)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认识到犯罪与年龄小无关的想法是幼稚的,也是错误的。
2.加强门我防范
(1)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铲法的人;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结合身边实例,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上的人,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对于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要能够明白其喻义。
篇4:初一政治学习:体会法律的威严与重要性
1、走近法律P86—90
⑴我们身边的规则
规矩(规则)的含义: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三者区别和特点:道德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是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⑵生活离不开法律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作用: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⑵保护作用。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2、法不可违P91_96
⑴谁都不能不违法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其中,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⑵犯罪必受惩罚
刑法的含义: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刑法的作用(任务):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
犯罪的含义: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刑罚的含义: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
3、防患于未然P97_101
⑴认清犯罪危害
道德水平高低同遵守法律(违法犯罪)的关系: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韦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犯罪。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犯罪的危害: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⑵加强自我防范
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的方法: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守法的人;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有道德的人;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预防违法犯罪。
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