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时间:2025-07-05

篇1: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价值引领

  增强国家意识与文化自信

  试题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等精神融入其中,重点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实,突显了文化立意和价值观立意。同时考试内容古今中外混编,突出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和联系,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考查学生合理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例题参考

  第31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国革命道路和经济建设的探索,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通过完整的一条线索,结合苏联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改革开放等核心主干知识,初步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成果。

  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通过对中国文字的起源演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巨大贡献、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等内容,突出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题参考

  第2题,通过材料与选项,勾勒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第11题通过图文材料展现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第34 题突出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爱北京、爱中国的家国情怀。

  学以致用

  彰显历史服务现实的功能

  来源现实生活,凸显北京特色

  依据北京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历史的智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凸显北京特色。

  例题参考

  第3题,“……封周王室贵族于燕,燕都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第9题,“清朝修建永安寺(位于今北海公园白塔旁)”这些题目中题干的描述,从情景和设问的角度,贴近学生实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提供条件,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例题参考

  第34题关于开展北京中轴线的考察活动,还原了完整的考察过程,从“路线规划”到“文献研究”到“实地考察”再到最后的“成果运用”,让学生“触摸”身边的历史,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其中第5问“北京中轴线申遗需要同学们的参与,请你提出一项助力申遗的行动建议”,聚焦问题解决,强调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学生需要将自己三年学习积累的方法加以运用,体现学习所得,最终落位到对首都文化的理解、运用和热爱,生成对首都文化的认同感。

  立德树人

  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导向

  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北京中考历史试题通过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启迪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例题参考

  第11题,创设了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的情境,将蔡伦、张仲景、华佗、祖冲之等历史人物的成就与贡献进行综合考察;第19题,一枚熠熠闪光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把学生带回了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邓稼先的光辉形象仿佛犹在眼前。学生做题的过程也是情感升华、认识深化的过程。

  第34题围绕华夏文明的精彩印记——北京中轴线,创设了学生实践考察的情境。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会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明清北京城的壮美,感受到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发展自我,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北京中考历史试题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例题参考

  第32题第4问,以历届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口号为材料,要求学生生仿照示例概括世界旅游日口号体现的21世纪的时代课题。此题构思精巧,将学生的生活与时代的发展巧妙融合,并引发学生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凸显革命文化

  北京中考试题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凸显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历程的理解,加强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例题参考

  第15题以红军长征作为考察重点,突出红军将士的革命精神与长征的伟大意义。第16题更是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些都在无形中强化了考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落实基础

  聚焦主干知识与关键能力

  立足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立足主干知识,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等作为主要内容,体现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

  例题参考

  考查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第11题,概括蔡伦、张仲景华佗、祖冲之的科技成就。第19题,考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是邓稼先。材料分析题32题第1问,考查了孔子、张骞、玄奘与郑和的游历及成就。

  考查历史事件的有第6题,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所处的时代。第14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7题考查三大战役等等。31题第2问,考查了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

  考查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的有第7题,考查辽、宋、夏、金朝代的演变以及时代特点。第12题,以国土的割让为线索,考查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发挥,都能够思考和回答,还有一些开放性和选择性的题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会有不同的选择。33题第问、34题第4问、33题第4问,是开放性的,学生要结合自身,从不同角度说明。

  注重关键能力

  试题凸显学科特色,强调史料实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试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从历史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题参考

  31题第1问,依据材料说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未来理想社会的特点。这道题答案都在材料中,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生产关系来讲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从生产力角度来讲是极大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32题第3问,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旅游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只有少部分旅游,近年来旅游人口逐渐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的人数由少到多。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

篇2: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接下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謇 D.严复

2.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 )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3.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4.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提出“实业救国”

B.日本给北洋政府经济援助

C.北洋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说法正确的有

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比较落后

②从行业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

③从地区之间的发展来看,上海、武汉等沿江海大城市较发达,内地薄弱

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7.在央视青年歌手大赛“知识问答”环节中,题板给选手的提示下图,根据提示你会选择的历史人物是( )

A.张謇 B.张之洞

C.詹天佑 D.林则徐

8. 与“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几个关键词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 邓世昌 B.詹天佑

C.李鸿章 D.张謇

9.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10.“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段话反映了张謇

A.赞成商务立国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思想 D.提倡实业救国

11.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南京路上

C.报童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巴黎和会召开了!”

D.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12.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 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13.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导致1914—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厂家数 622 689 941 1275 1644 1973 2321 1965 1795

A.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B.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外资企业大量投资

D.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

14.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中国曾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 选择了实业。”此处省略的人物应是

A. 严复 B. 李大钊

C. 詹天佑 D. 张謇

15.张謇15岁中秀才,41岁中状元,办厂遭遇困境时,翰林院催他回京任职,他固辞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清状元110人,但状元经商成就大业,并造福社会只有他一人。以下表述与他的事迹不相符合的是

A.提出“实业救国”口号

B.其创业经历折射了民族企业的曲折历程

C.曾投资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

D.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大生纱厂

16.从“大生纱厂”、“实业救国”、“清末状元”这些关键词中,你能联想到

A、李鸿章 B、张謇 C、张之洞 D、孙中山

17.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18.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19.“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20.,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免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1.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导,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社会风俗有新变化

C.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D.西式婚礼不受欢迎

22.“中国梦”砥砺国人前行。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为履行“实业救国”之梦,创办了

A.大生纱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23.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大都以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在中国近代,却有一位出身状元,又毅然弃官从商的著名实业家。他是( )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周学熙

24.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你可以做些什么?( )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京师大学堂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被吞并。下列对此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市场有风险,这是竞争的结果

B.张謇为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

C.在多重挤压之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

D.“实业救国”口号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26.19世纪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 拍电报 B. 写封书信 C. 上网 D. 打长途电话

27.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28.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称呼为

A.老爷 B.大人 C.先生 D.陛下

29.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 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 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30.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的久大精盐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从行业上看,他们主要集中在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军事工业

二、填空题

31.社会的变迁彰显时代的进步。

(1)在中国,以“君”“先生”取代“大人”“老爷”等称呼得益于 革命。

(2)日本提倡“穿西服、吃西餐、跳交际舞”等行为是在 (改革)之后。

(3)城市即使在夜晚也亮如白昼,居民出行更加方便。这些主要是得益于 革命。

32.填入有益 (每空2分,共20分)

(1)19世纪代,中亚地区______________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左宗棠率清军进入新疆,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战术,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大败阿古柏。

(2)鸦片战争后魏源编著《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维新运动期间,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述《_____________》,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3),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喊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提出“_________________”口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

(4)戊戌变法期间设立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______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5),李鸿章与日本首相_________________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同年,状元实业家________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展实业救国。

篇3: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篇3: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或诠释。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建立于:

A.6

B.6

C.5

D.5

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3、发现并提拔名臣姚崇、宋璟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5、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的治世是指: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三)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D

(二)多项选择题

5.AB

(三)材料解析题

6、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这篇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4: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篇4: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篇5: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一、选择题:

1.在古老的传说中,人类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是:( )

A.上帝创造的 B.女娲抟士造出来的

C.猿进化而来的D.外星球来的

2.许多人类学家们认为人类的祖先是:( )

A.非洲南方古猿 B.亚洲元谋人 C.非洲腊玛古猿D.亚洲巫山

3.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浅淡色;发呈金黄,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发形呈波状或直状;唇型为薄唇;鼻狭而高;颧骨不高突;体毛和胡须较发达。他们分布在:( )

A.中非 B.东亚 C.东欧 D.北极

4.下列关于人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主要有三大人种B.白种人最高贵

C.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 D.美洲有黑种人

5.在人种形成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因素。

A.时间 B.自然环境 C.基因 D.肤色

6.这一时期,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在氏族中女性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也由她们中间年高望重者担任。这是描述 的情景。( )

A.女儿国B.父系氏族C.母系氏族 D.原始社会

7.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是:( )

A.原始社会 B.母系氏族C.父系氏族 D.部落

8.传说庖羲氏的母亲踏上了一个大人的脚印而怀孕,神农氏的母亲因感到一条神龙的神秘力量而怀孕;殷契的母亲吃了一个燕蛋而怀孕。这说明在当时:( )

A.神确实存在 B.人类是无性繁殖

C.处于母系氏族时期D.人类只有母亲,没有父亲

9.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是在:( )

A.原始社会 B.母系氏族 C.农业出现后D.国家出现后

10.在如右图所示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果实,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没有多少人愿意生活在原始社会,这是因为:( )

A.食物丰富而且味道很好B.居住在洞穴里,冬暖夏凉,身体健康

C.工具简单,容易学会 D.工具简陋,食物有限,经常成为猛兽的食物

维度B 能力提高

二、动脑筋:

11. 读图回答:

请回答:

(1) 图1、2、3分别是什么种族的人?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2) 你能说出他们主要分布哪些地方吗?(各一大洲就可以)

12.阅读材料

材料一 俄瑞斯忒斯为自己辩护,阿波罗也作了精彩的发言为他辩护。但复仇女神也不甘示弱,她们加以反驳。雅典娜把黑白两种小石子分发给每个法官,黑石子表示有罪,白石子表示无罪。投放石子的小钵子放在空地中间,四周围着栅栏。法官们默默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把表决用的石子投进去。结果发现两种石子数目相等,这时,决定的一票在雅典娜的手里,她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不是母亲所生的人,我是从父亲宙斯的头里跳出来的,因此我维护男人的权利。我不能站在一个无耻杀害自己丈夫的女人一边。我认为俄瑞斯忒斯的行为是合理的,他杀掉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残杀自己父亲的凶手。他应该活着!说着,她离开审判桌,带了一粒白石子,投在钵子里。

《希腊神话》

材料二 男子开始代替妇女在经济生活和氏族公社中的主导地位。婚姻由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开始时形成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后来出现了个体家庭。社会经济单位由氏族最终变成了个体家庭。妻子从夫居,世系和财产继承按父系计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雅典娜的投票被认为是男人权力超过女人权力的象征,这一象征在人类发展史上意味着什么?

(3) 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叙述的现象?

维度C 探究应用

三、议一议:

13.阅读下图:

图4

图5图6

请回答:

(1)图4反映了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图5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

(2)图6反映了原始人狩猎的情景,请你想象,假如你也是其中之一,这一天将会怎么过?

一、选择题:

⒈C ⒉A ⒊C ⒋B ⒌A ⒍C ⒎B ⒏C ⒐C ⒑D

二.动脑筋:

11.(1)图1:黄种人;图2:黑种人;图3:白种人

(2)依据:①黄种人: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

②黑种人: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

③白种:肤色多呈浅淡色;发呈金黄,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发形呈波状或直状;唇型为薄唇;鼻狭而高;颧骨不高突;体毛和胡须较发达。。

12.(1)意味着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的权力,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2)距今一万年前,农业开始出现,男人天生的体力优势在劳动中显现出来,男人在生产中逐渐占据支配地位,权力增长。

三.议一议:

13.(1)在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重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看能否制作劳动工具。

(2)提示:注意时间、气候、人员构成、工具、猎物等,注意叙述要符合当时人们的语言。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篇6: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篇6:中考历史试题精选与详解

中考历史热点原创试题与解析

中国近代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京师大学堂黄埔军校

1、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历史事件?

2、图一中哪一人物为中国设计第一条铁路干线?该铁路的名称是什么?

3、图二、图三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上述近代中国的注重教育发展的几个实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答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国民大革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及综合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题方法:

首先,读懂试题中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进入情境之中,正确揭示文字反映的内容的核心是内容是人才,图片中把握住最有效的几个信息点是图片下方文字中国近代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京师大学堂 、黄埔军校。

其次,认真审题,读懂设问。第一问要抓住三个具体事件然后对应各时期,第二问重点把握设问中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就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第三问是在考京师大学堂、黄埔军校创建的作用。第四问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启示,其实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再次,结合教材,链接知识,是课标中要求的詹天佑及其成就京张铁路、京师大学堂、黄埔军校的基本史实。

最后,采用精炼语言,运用历史上的名词术语,准确表达,落实答案。

【参考答案】

1、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

2、詹天佑、京张铁路。

3、为近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在一步,新文化运动后成为近代传播新思潮的中心;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4、近代中国教育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注重向西方学习);中国近代教育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是由于半殖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能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艰难性。

中国近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融入情境回答问题

今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中指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注重理论对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在艰难的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也曾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