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二地理下册中关于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区域的自然景观、气候特征、农业特色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独特而重要的地理单元。希望这些内容能够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自然景观
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其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主要地形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区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阴山等山脉。这些地形构成了该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
1. 高原与盆地
内蒙古高原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约1000米,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区;黄土高原部分则以其深厚的黄土层闻名,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许多沟壑纵横的地貌。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则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内陆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主要分布区。
准噶尔盆地相对较小,但也有广阔的戈壁和沙漠。
2. 植被变化
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植被类型依次由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最终演变为荒漠。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温带草原之一,草质优良,适合放牧。而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则多为戈壁和沙漠,植被稀疏,仅在绿洲周围有少量耐旱植物生长。
3. 河流与湖泊
西北地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2179公里,沿途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终注入台特马湖。由于降水稀少,河流流量不稳定,季节性变化明显。湖泊也多为内流湖,如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但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现已干涸。
此外,还有艾丁湖、乌伦古湖等小型湖泊,这些湖泊大多位于盆地底部或绿洲附近。
4. 风蚀作用与雅丹地形
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风力侵蚀作用非常显著。长期的风沙活动塑造了独特的雅丹地形,即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土丘和风蚀柱等地貌形态。这些地貌不仅具有重要的地质研究价值,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5. 绿洲分布
农田、村镇和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绿洲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例如,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就是著名的绿洲农业区,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种植了大量的葡萄、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
气候特征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季风影响较小,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普遍在4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甚至不足100毫米。这种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成为我国最干旱的区域之一。
1. 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白天阳光强烈,夜晚温度骤降,昼夜温差可达20℃以上。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干燥,极端气温时有发生。例如,乌鲁木齐冬季最低气温可达-30℃左右,而夏季最高气温则可超过40℃。
2. 降水分布
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东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多,约为300-400毫米,而西部地区则不到1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节较少,冬季几乎无降水。这种降水模式导致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对农业生产构成巨大挑战。
3. 干旱特点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由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含量极低,植被难以生长。同时,干旱还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自然景观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以及四川省西部的部分地区。该地区被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环绕,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高原环境。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1. 雪山与冰川
青藏地区雪峰连绵,冰川纵横,拥有众多世界级的雪山和冰川。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常年积雪覆盖,冰川发育良好。这些冰川不仅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因此青藏高原被称为“中华水塔”。
2. 高原地貌
藏北高原地势波状起伏,草原和荒漠广布,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东南边缘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形成了复杂的峡谷地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奔腾而下,水流湍急,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 湖泊分布
青藏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群所在地。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湖泊,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湖水含盐量较高,周边生态环境独特。此外,还有纳木错、色林错等大型湖泊,这些湖泊不仅是重要的淡水水源,还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
4. 河谷农业
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然而,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水热条件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谷农业区。
5. 日照与太阳能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拉萨被誉为“日光城”,全年日照时数可达3000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丰富。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气候特征
青藏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这种高寒气候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气温特点
气温低且变化剧烈。白天阳光强烈,夜晚温度骤降,昼夜温差可达30℃以上。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40℃左右;夏季短暂而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0℃。高寒气候使得青藏地区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适应能力较强的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2. 降水分布
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东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多,可达600毫米以上;而西部地区则不足2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节较少,冬季几乎无降水。这种降水模式导致了青藏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给农牧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带来了挑战。
---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西北和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牧区,畜牧业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区域的牧业特点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畜牧业文化。
畜牧业的差异
1. 西北牧区
西北地区的牧业以温带草原牧场为主,内蒙古牧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典型的代表。这里的三河马、三河牛等优良牲畜品种,因其体型健壮、抗寒性强而闻名。贺兰山以西的牧区则局限于绿洲上,依赖于有限的水源进行放牧。新疆牧区主要是山地牧场,细毛羊、宁夏滩羊等品种适应了山区的气候条件,成为当地重要的畜产品来源。
2. 青藏牧区
青藏牧区和青海牧区是典型的高寒牧场,牦牛、藏羚羊等优良牲畜品种适应了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具有耐寒、耐饥、耐渴的特点,是当地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和生活资料。藏羚羊则以其珍贵的绒毛闻名,但由于非法捕猎,数量急剧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特色农业
1. 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
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降水少,这为灌溉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河西走廊、新疆各盆地边缘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农田。因此,当地农民越是天旱越希望天气再热些,因为高温会加速冰川积雪融化,增加灌溉水源。
主要农作物有长绒棉、小麦等,这些作物在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灌溉条件下生长良好。
2. 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高原上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生产。因此,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形成了河谷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是青稞和小麦。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营养价值高,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
通过上述对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两个独特而重要的地理单元。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