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选择题是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应用。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选择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
1. 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选项:
A. 水蒸发(化学变化)
B. 氢气爆炸(化学变化)
C.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化学变化)
D. 烧鱼时把鱼烧焦(物理变化)
正确答案:B. 氢气爆炸(化学变化)
解析:
- A. 水蒸发(化学变化):水蒸发是指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反应前后发生了质的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而水蒸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分解或重组,所以不是化学变化。
- B. 氢气爆炸(化学变化):氢气爆炸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变化过程。当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并遇到火源时,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热量和能量。这个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水,因此是化学变化。
- C.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化学变化):活性炭吸附异味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活性炭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多孔结构,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但这些分子并没有与活性炭发生化学反应,只是被吸附在其表面。因此,这并不是化学变化。
- D. 烧鱼时把鱼烧焦(物理变化):烧鱼时鱼肉的颜色和质地发生变化,甚至可能产生焦糊的味道,但这实际上是化学变化。鱼肉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在高温下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合物,如碳化物等。因此,烧鱼时把鱼烧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拓展: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只涉及物质的状态或形态的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分子结构或原子组合方式的改变。例如,冰融化成水是物理变化,因为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铁生锈则是化学变化,因为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铁的氧化物,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
---
2. 小明阅读《科学大众》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吸烟”。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选项:
A. 分子很小
B. 分子间有作用力
C. 分子间有空隙
D. 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正确答案:D. 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解析:
- A. 分子很小:虽然分子确实非常小,但这并不是解释被动吸烟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子的大小与它们是否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没有直接关系。
- B. 分子间有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等,但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烟雾中的有害分子会扩散到空气中。
- C. 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的空隙确实存在,但这也不是解释被动吸烟现象的关键因素。空隙的存在使得分子可以自由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为什么烟雾中的分子会扩散到空气中。
- D. 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这是正确的解释。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状态。当有人吸烟时,烟草燃烧产生的有害分子(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会在空气中迅速扩散,进入周围人的呼吸系统,导致被动吸烟。这种分子的扩散现象正是由于分子的不断运动所致。
拓展:
分子动理论是化学和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描述了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根据这一理论,分子不仅在液体和气体中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即使在固体中,分子也在振动。这种运动使得物质能够发生扩散、蒸发、溶解等现象。
例如,当你打开一瓶香水时,香气会迅速弥漫整个房间,这就是因为香水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并扩散开来。
---
3.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A. 水是氧化物
B.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 水由水分子构成
D.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正确答案:D.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解析:
- A. 水是氧化物:这是正确的。氧化物是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水的化学式为HO,其中含有氧元素,因此水是一种氧化物。
- B.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也是正确的。水的化学式为HO,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C. 水由水分子构成:这是正确的。水是由水分子(HO)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
- D.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虽然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对的,但它不够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而不是“水”本身。水是一种宏观物质,它是由无数个水分子组成的,而每个水分子才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拓展: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之一,它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还在自然界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水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的许多独特性质,例如高比热容、高沸点、良好的溶剂性等。这些性质使得水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水的高比热容意味着它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不显著升温,这有助于调节地球的气候。此外,水的极性使得它能够溶解许多极性物质,如盐类和糖类,从而成为生物体内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重要介质。
---
4. 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B.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正确答案:B.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解析: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这是错误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实际上不会发出蓝紫色火焰,而是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是因为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PO),五氧化二磷遇水会形成磷酸,磷酸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白色烟雾。
红磷燃烧的火焰颜色较为微弱,通常为黄色或橙色。
- B.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这是正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会生成碳酸(HCO),碳酸是一种弱酸,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这个实验常用于检测二氧化碳的存在。
-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这是部分正确的。铁丝在纯氧中确实会发生剧烈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但生成的产物主要是三氧化二铁(FeO),而不是四氧化三铁(FeO)。四氧化三铁是铁的另一种氧化物,通常在铁与水蒸气反应时生成。
-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正确的。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SO),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容易观察到。
拓展:
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例如,在红磷燃烧的实验中,除了观察到白烟外,还可以通过测量温度变化、收集生成的气体等方式进一步探究反应的细节。
同样,在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的反应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或温度来观察试液颜色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工作原理。
---
通过以上对选择题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化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它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到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再到水的性质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化学无处不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