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基础备考30练

时间:2025-07-29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2. 下列史实,可以通过右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

- 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 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 ④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赵州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④

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及其记载。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我们需要判断哪些史实可以通过《史记》这一经典著作来了解。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它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史记》了解到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以及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的史实。

然而,《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而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和李春修建赵州桥分别发生在东汉和隋唐时期,因此这些事件不会出现在《史记》中。

因此,正确答案是 A. ①②。

---

10. 下列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是:

- A. 日军偷袭珍珠港

-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 C. 凡尔登战役

- D. 诺曼底登陆

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期间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和事件。

- 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这是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次突然袭击,标志着美国正式加入二战。

-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这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苏联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为二战转折点之一。

-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至12月):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

-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这是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上的最大规模登陆行动,标志着盟军开始反攻德国。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凡尔登战役。

---

二、材料解析题(12分)

1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使。

──莎士比亚

(1) 材料一中莎士比亚的名言反映了当时的西欧流行什么生活思潮?这一思潮的核心主张是什么?(4分)

解析:

莎士比亚的这段话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起源于意大利,随后蔓延至整个欧洲。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

人文主义的核心主张包括:

- 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

- 理性和科学:提倡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反对迷信和盲从。

- 个性解放:鼓励个人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打破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

- 古典文化的复兴:通过研究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恢复古代文化的光辉。

因此,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西欧流行的人文主义思潮,其核心主张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理性和伟大。

---

材料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2) 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为了实现其主张,陈独秀等掀起了一场什么重大运动?(3分)

解析:

材料二出自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发刊词,他所提到的“两位先生”指的是民主和科学。陈独秀认为,只有通过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才能拯救中国面临的种种危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独秀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旨在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场运动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此,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民主和科学,陈独秀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

材料三

(此处未提供具体材料,假设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图片或文字描述)

13. 右图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近代一段十分重要的历史,请你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其含义。(2分)

解析:

假设右图展示的是义和团运动或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起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而辛亥革命则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华民国的新时代。

因此,如果右图展示了义和团运动,可以概括为:“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斗争。”

如果右图展示了辛亥革命,可以概括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14. 观察下图:(1950-1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统计图)(4分)

(1) 右图所示历史人物是谁?框中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解析:

假设右图展示的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框中的文字可能是他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罗斯福在面对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提出了著名的“新政”(New Deal),旨在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

罗斯福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政府干预经济:他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公共工程、就业计划等方式刺激经济复苏。

- 社会保障:罗斯福主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失业者、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度过难关。

- 改革金融体系:他推动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稳定银行系统,防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因此,右图所示的历史人物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框中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政府干预经济、关注民生的治国思想。

---

材料二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33年美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千百万人只是因为像牲畜一样生活,才免于死亡。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就业机会。假如我们明智地勇敢地去做,这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任务就可以部分的完成。

(2) 导致《财富》杂志报道的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提出了什么办法?(3分)

解析:

《财富》杂志报道的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和工人失业,美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据统计,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数千万人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提出了“新政”(New Deal)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政府直接招募工人进行公共工程建设。通过这种方式,政府不仅可以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罗斯福还推出了多项社会保障政策,如设立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帮助那些因经济危机而陷入困境的人们。

因此,导致《财富》杂志报道的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总统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政府直接招募工人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并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帮助失业者。

---

通过对上述题目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变革,还是近现代的全球冲突与合作,历史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