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课题2 溶解度

时间:2025-07-25

课型:新授课

---

教学目标:

1. 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在一定条件下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2.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让学生熟悉溶解度的定义,并能根据具体条件计算溶解度。

3. 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重点与难点:

- 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如解释“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等现象。

学情分析:

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

教学方法:

-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见解,促进合作学习。

- 实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手段:

- 专业教室: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环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 多媒体资源:使用投影仪、视频等工具展示相关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5分钟)

教师活动:

1. 提问:“什么是溶液?”

2. 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简单的复习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活动与探究】: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教师活动:

1. 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

学生活动:

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情况。

2. 讨论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验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

三、饱和溶液(20分钟)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教师活动:

1. 结合实验结果,详细讲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学生活动:

1. 分组讨论,共同研究饱和溶液的特点和转化条件。

2. 通过实验验证饱和溶液的性质,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化学情感。

---

四、溶解度(25分钟)

【讲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活动:

1. 详细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举例说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学生活动:

1. 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

2. 小组讨论,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

五、气体溶解度(20分钟)

创设情境: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 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 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

1.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2. 动手操作,验证假设,总结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理解。

---

六、绘制溶解度曲线(20分钟)

教师活动:

1. 指导学生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

2. 展示标准溶解度曲线,解释其意义。

学生活动:

1. 动手练习,绘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 分析曲线特点,总结溶解度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提升他们的绘图和分析能力。

---

七、课堂小结(10分钟)

教师活动: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

2. 强调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

1. 独立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提出疑问,进行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八、活动与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本第41页第5、6、7题。

2. 预习下一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同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

课后记: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但与实践结合紧密。概念的理解和突破要借助于实验观察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溶解度的相关知识,还增强了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