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初二历史同步暑假作业解析

时间:2025-08-0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B 2. C 3. D 4. A 5. B 6. A 7. D 8. C 9. D 10. A 11. D 12. B 13. A 14. C 15. D

这些题目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关键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有清晰的理解。比如,第1题考查了重庆谈判的代表人物,正确答案是B选项——毛泽东;第15题则涉及了重要战役的结果,正确答案是D选项——辽沈战役。

二、历史诊断(每小题5分,共10分)

16. 小兰的发言中出现了三个明显的错误:她误认为参加重庆谈判的是刘少奇等人,实际上代表是毛泽东;她认为谈判最后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实际上签订的是《双十协定》;最后,她提到的结果没有实现国内和平,事实上,虽然和平并未完全实现,但确实为后续的和平进程奠定了基础。

17. 历史诊断中的第二个问题同样存在三个错误:人民解放军实施的战略是“战略决战”,而非“战略进攻”;三大战役不包括渡江战役,因为渡江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之后;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非抗日战争。

三、释图与填图(每小题5分,共10分)

18. ⑴ 略。(3分)

⑵ 人民解放军采用“磨菇战术”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并伺机歼灭敌军。(2分)

19. 从南往北,地点依次填:A、B;战役依次填:D、E、C。(每填对一项1分,共5分)

图示解析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关联能力,例如,在解释人民解放军的战术时,使用了形象的“磨菇战术”来形容其策略。填图部分则考察了学生对重要战役和地理方位的记忆和理解。

四、材料解析(共20分)

20. ① 指1947年。(2分)② 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的同时,开始举行全国性的进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4分)③ 经过一年的作战,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已具备战略反击的实力和条件。

(4分)④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分)

材料解析部分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和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解读,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例如,解析1947年的战略决策及其效果,以及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

21. ① 1949年。(3分)② 渡江战役。(3分)③ 我们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不能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4分)

这部分材料解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年份和战役名称,还要求他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目标。

五、问题探究(共15分)

22. 此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任选一种意见回答,答案不应拘泥于以下表述。

⑴ 支持毛泽东去重庆。(3分)理由:抗战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中共应顺应历史潮流,努力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会放弃任何争取和平的机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蒋介石主动邀请和谈,存在和平建国的可能;国共有成功合作的先例,中共应努力争取;

全国人民都支持和谈,反对战争。(说明:学生答出其中任四项即可,每项3分,共1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回答同样的分)

⑵ 反对毛泽东去重庆。(3分)理由:一山不容二虎,国民党不会容忍共产党分享统治权利,和平建国根本不可能;国共之间积怨较深,难于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建国共识;蒋介石邀请和谈是假,拖延时间准备内战是真,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蒋介石向来背信弃义,有可能借和谈之机扣留毛泽东,打击共产党。

(说明:学生答出其中任四项即可,每项3分,共1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回答同样的分)

此题要求学生具备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支持和反对毛泽东去重庆的理由各有侧重,既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不同立场下的观点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道暑假作业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每一个问题都紧密围绕历史事件的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