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节 元素与元素符号

时间:2025-09-06

知识目标

1. 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 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 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 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 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元素的概念,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 教学难点:

- 元素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同种类的原子会组成不同的物质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元素。”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同时引出“元素”这一新的概念。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自学提纲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自学提纲,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叫元素?

-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来说,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例如,所有质子数为6的原子都属于碳元素,而质子数为8的原子则属于氧元素。

2. 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例如,我们可以说“氢元素”,但不能说“一个氢元素”。相反,我们可以说“一个氢原子”或“多个氢原子”。

- 元素的概念是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的。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而原子是体现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因此,元素和原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分别是氧、硅、铝和铁。其中,氧元素的含量最多,占到了地壳总质量的约49%;其次是硅元素,约占26%;铝元素和铁元素分别占7.5%和4.7%左右。

4. 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 元素符号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如果有)必须小写。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铁元素的符号是Fe。

- 元素符号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某种元素,二是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Fe不仅可以表示铁元素,还可以表示一个铁原子。

5. 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游离态和化合态。

- 游离态: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如氧气(O)、铁(Fe)等。

- 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二氧化碳(CO)、水(HO)等。

6.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是什么?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氧气(O)、铁(Fe)、氢气(H)等都是单质。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水(HO)、二氧化碳(CO)、氯化钠(NaCl)等都是化合物。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例如,水(HO)、二氧化碳(CO)、氧化铁(FeO)等都是氧化物。

三、课堂讲解

# 1. 元素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元素的概念。例如,氢元素是由所有质子数为1的原子组成的,无论这些原子的中子数是否相同。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氕(H)、氘(H)和氚(H),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尽管如此,它们都属于氢元素。

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例如,我们可以把元素比作一种动物的种类,而原子则是这种动物的个体。我们可以说“猫是一种动物”,但不能说“一只猫是一种动物”。同样,我们可以说“氢元素”,但不能说“一个氢元素”。

# 2.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

| 概念 | 元素 | 原子 |

| --- | --- | --- |

| 定义 |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 区分 | 1.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组成物质 | 1.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 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

| 使用范围 | 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 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

| 联系 | 元素的概念是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的,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是体现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分别是氧、硅、铝和铁。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这四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例如,氧元素主要以气体(如氧气)和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硅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硅(SiO)的形式存在于岩石中;

铝元素主要以氧化铝(AlO)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中;铁元素则主要以铁矿石的形式存在。

# 4. 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来解释其含义。例如,O代表氧元素,同时也代表一个氧原子;Fe代表铁元素,同时也代表一个铁原子。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复杂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HO表示水分子,其中H代表氢元素,O代表氧元素,而H则表示两个氢原子。

# 5. 元素的存在形式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例如,氧气(O)是以游离态存在的,而二氧化碳(CO)则是以化合态存在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存在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实验室中点燃镁条,生成氧化镁(MgO),从而展示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的过程。

# 6.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分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种物质:氧气(O)、水(HO)、二氧化碳(CO)、氯化钠(NaCl)、氧化铁(FeO)。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物质的组成元素进行分类,帮助他们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区别。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铁(Fe)、氢气(H)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O)、二氧化碳(CO)、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水(HO)、二氧化碳(CO)、氧化铁(FeO)等。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例如:

1.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 SO(二氧化硫)

- I(碘单质)

- H(氢气)

- FeO(四氧化三铁)

- HSO(硫酸)

- HO(水)

- PO(五氧化二磷)

- P(白磷)

- He(氦气)

- HCl(盐酸)

2. 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 氧元素

- 铁元素

- 氢元素

- 碳元素

- 氮元素

3. 解释元素符号“Fe”的含义。

五、课堂总结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点。例如:

-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元素的概念是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的。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 元素符号的含义: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 元素的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

-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六、课后作业

1. 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第六节《元素与元素符号》的相关练习。

2. 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第六单元的练习题。

---

课后反馈

1. 元素符号的掌握情况:虽然教师已经提前让学生去记,但部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掌握仍然较差。建议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关于元素符号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的元素符号。

2. 元素概念的理解: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限,他们在理解元素的概念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

3.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断: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断中,学生对氧化物的判断相对较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举一些氧化物的例子,并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元素的基本概念,还学会了如何正确书写和理解元素符号。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分类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