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语言修辞之描绘类题型解析与案例精讲

时间:2025-05-23

在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中,语言修辞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特别是描绘类题型,它要求考生不仅要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必须能够准确地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并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本文将详细解析描绘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并通过案例精讲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描绘类题型的提问方式

描绘类题型的提问方式通常有两种:

1. 直接询问某句话中某个词是否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并解释原因。例如:“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2. 比较文章中的某个句子与另一个句子,询问后者作为替换是否合适,并解释原因。例如:“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描绘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描绘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明确回答:首先,必须明确回答“不行”。

2. 分析原词:然后,分析原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指出它如何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对象,并产生了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

3. 对比分析:接下来,对比原词与替换词,指出替换词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4. 具体解释:最后,给出具体的解释,说明为什么原词比替换词更为合适。

动词的描绘

如果问题是关于动词的,答题模式可以是:“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动作的)……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与原文不符。”

形容词的描绘

如果问题是关于形容词的,答题模式可以是:“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的)……特征,换了后就变成……,失去了原有的生动性。”

副词的描绘

如果问题是关于副词的,答题模式可以是:“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某种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解析

答题示例解析

在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问题:“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案:“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案例精讲

案例精讲

1. 动词的描绘

原文:“她必远远地跑开”

问题:“她必远远地跑开,为什么不说成‘她远远地跑开了’?”

答案:“不行。因为‘必’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爱女每次看到我伸手欲揽她时的固定反应,换了‘必’后,就无法表达出这种反应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与原文不符。”

2. 形容词的描绘

原文:“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

问题:“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为什么不说成‘半遮半掩、故意躲闪的姿态’?”

答案:“不行。因为‘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爱女玩耍时的可爱模样,换了后,就失去了那种既想亲近又故意躲避的独特韵味,失去了原有的生动性。”

3. 副词的描绘

原文:“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

问题:“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为什么不说成‘当我假装冷淡时’?”

答案:“不行。因为‘不顾’准确地说明了爱女在看到我假装冷淡时的反应,换了‘不顾’后,就无法表达出爱女对我的反应,与事实不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描绘类题型的答题模式是固定的,但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中,准确地分析和解答描绘类题型,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