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时间:2025-05-02

篇1: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篇2: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记叙文知识

运用记叙文的知识阅读记叙文(包括童话、通讯、传记)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记叙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文章中前后关联、照应的词语和句子,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层意。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几种表达方式,分析叙述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运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记叙文的知识包括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

在阅读记叙文时可运用这些知识,迅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梗概。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准确划分记叙文的层次。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要着眼于全文,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上把握。

概括段意应该根据段落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①摘中心句法,有的段落有点明段意的中心句,这样摘出中心句就可以了。②摘要归纳法,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便可摘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③段末归纳法,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层层深入的,就摘取最后归纳的意思。④综合归纳法,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阅读记叙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分析关键性词语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辨析关键性词语的方法很简单,先通读全文,对文章中心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便可较为准确地把握了。

篇3: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篇3: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描写方法

  1. 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

  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四、环境描写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首尾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综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分析时代背景。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概括段意

  1.摘句法: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如1记叙:人+时地十做法+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景物+特征。

  例如:议论: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或论据)十从什么角度(方面)十论证了什么观点。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

 

篇4: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人物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

  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环境描写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篇5: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篇5: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

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

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篇6: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环境描写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人物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

  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篇7: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篇7: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详解

  记叙文

 

  1.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A.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B.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C.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D.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E.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F.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4.结构:

 

  (1)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对照式(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5.方法: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

 

  说明文

 

  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一)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表达方式谈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语段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类型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对策: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三、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