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全面解析
光现象
第三章
1、光的色彩颜色
光源:本身能发光的物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光的色散:彩虹、三棱镜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常见题型:判断光源、色光混合
2、人眼看不见的光
可见光&不可见光
红外线:热效应【夜视仪】、遥控器
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灭菌【医院紫外灯】、对人体有害
常见题型:判断是哪种光的应用
3、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真空中速度最快,3x108m/s
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
★小孔成像:孔较大、孔较小【成倒立实像,大小不确定】
常见题型:和光的反射、折射组合出题判断、小孔成像实验【太阳光斑、影子】
4、平面镜
成等大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虚像VS实像:虚像可以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
常见题型:平面镜的应用,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实验
5、光的反射
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镜面暗】VS漫反射【白纸亮、电影幕布】:都遵循反射定律
☆凹面镜【会聚光】、凸面镜【发散光】区别于凹透镜、凸透镜
常见题型:和平面镜组合出作图题、判断镜面发射还是漫反射
光的折射透镜
第四章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特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随之增大(或减小)。光垂直于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为零。
2、透镜
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把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主光轴。
a)凸透镜
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到一点,这个店叫做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远视眼视力矫正
b)凹透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眼视力矫正
望远镜【凹透镜作为目镜,凸透镜作为物镜】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c)★凸透镜成像规律: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常见题型:透镜的具体应用判断★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
★为重点☆为次重点
篇2: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全面解析
在中考物理中,有一些知识点是考试中的常客,它们不仅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往往涉及到实际应用。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解析,并提供相应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1. 反射与折射
在光学中,反射和折射是两个重要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会在界面处改变方向,返回原来的介质,这就是反射;而另一部分光则会穿过界面,进入新的介质,这就是折射。反射和折射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它们共同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2. 漫反射与镜面反射
无论是漫反射还是镜面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都会发生改变,并且都遵循反射定律。漫反射是指光在粗糙表面上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反射出去的现象,其特点是反射光线的强度随角度增加而迅速减弱。镜面反射则是指光在光滑表面上几乎以相同的角度反射出去的现象,其特点是反射光线集中在特定的方向上。
3.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一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其特点是一个物体在平面镜中会形成一个等大的虚像。这个像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形成的,这一点就是像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当人远离镜子时,视角会变小,因此感觉像变小了,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改变。
4. 照相机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照相机和投影仪是两种常见的成像设备,它们的成像原理不同。照相机的物距是指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是指底片到镜头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照相机能够拍摄出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投影仪的物距是指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是指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当物距大于焦距而小于两倍焦距时,投影仪能够投射出倒立、放大的实像。
5. 透明体的颜色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其透过和吸收的光决定的。对于特定颜色的光,透明体只允许与其颜色相同的光透过,而其他颜色的光则被吸收。例如,蓝色的透明体只允许蓝光透过,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6.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一些物态变化包括液化(如雾、露、雨、白气)、凝华(如雪、霜、雾淞)、凝固(如冰雹、房顶的冰柱)、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和液化。其中,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过程,而沸腾则是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的汽化过程。
液化的方法包括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7. 沸腾与凝固
在沸腾过程中,气泡会随着上升而逐渐变大,这是因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外部压力逐渐减小,使得气泡能够容纳更多的气体。在凝固过程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常见的例子有冰雹的形成和房顶的冰柱。
8.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例子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而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例子有蜡、松香、沥青和玻璃。
篇3: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全面解析
1.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2.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简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3.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5.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
【简析】
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式W=F.S得: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7.小磁针靠近钢棒相互吸引,钢棒“不一定”有磁性
【简析】
磁现象中的吸引有两种情况:1、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所以和磁体靠近相互吸引的可能是铁、钴、镍等物质,也可能是磁体。
8.“PZ220V40W”的电灯,实际功率“不一定”是40W
【简析】
1、当U实=U额=220V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40W,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而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光较暗,不能正常工作;
3、当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出强光,寿命缩短易烧毁。
9.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简析】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10.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简析】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我们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深度h有关,再根据F=PS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底面积决定的。
即: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ρghs。然而只有柱形容器G液=mg=ρvg=ρghs=F。而容器的形状有很多种,只要不是柱形容器其内部液体的体积v≠hs,所以F≠G液。
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关系是:1、柱形容器:F=G液2、非柱形容器:F≠G液(广口式容器:F〈G液缩口式容器:F〉G液)
篇4: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全面解析
篇5: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全面解析
中考物理需要大家掌握众多知识点,这样大家在解题的时候才能轻松应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中考物理必考点:超导体的作用讲解,希望对大家中考物理复习有所帮助。
当温度降到很低时,某些金属导题如铝在﹣271.76℃以下,铅在﹣265.95℃以下时,电阻就变成了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假如白炽灯的灯丝、电动车内线圈、电饭锅及电熨斗内部电热丝都用超导材料制作,当用电器通电时,假设这些导体的电阻都变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炽灯仍能发光且更省电B.电动机仍能转动且效率更高
C.电饭锅仍能煮饭且效率更高D.电熨斗仍能熨烫衣服且更省电
考点:超导体的作用.
专题: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
分析:假设导体没有电阻,当用电器通电时,用电器不会产生电热,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家用电器将不能工作.
解答:解:白炽灯灯丝、电饭锅、电熨斗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如果导体没有电阻,当用电器通电时,用电器不会产生电热,白炽灯不能发光,电饭锅不能煮饭,电熨斗不能熨衣服.导体有电阻时,电动机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假设导体没有电阻,当电动机通电时,电动机不会产生电热,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效率更高更好.
故选B.
点评:假设导体没有电阻,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器都不能工作,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和效应工作的用电器不受影响.
篇6: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全面解析
【第一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3.6km/h
【第二章声现象】
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20、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21、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
(2)雪、霜――――凝华
22、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第四章光现象】
2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4、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25、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6、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27、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28、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9、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0、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2、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第五章透镜及其作用】
3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4、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原理);
(2)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原理);
(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原理)
(4)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用来测焦距)
(5)当u=f时无法成像。
35、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6、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眼患者戴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37、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8、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9、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
40、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体积,用公式ρ=M/V计算出该物体的密度。
4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体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即热胀冷缩。(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
4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第七章力】
43、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5、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6、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7、重力: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第八章运动和力】
48、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9、二力平衡的条件:
(1)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在同一条直线上。
50、平衡状态:
(1)静止
(2)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且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为0N。
5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第九章压强】
5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压力大小(2)受力面积大小
53、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54、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56、液体压强的计算:P=ρgh
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57、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1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即1.013×105Pa。
58、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59、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第十章浮力】
60、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61、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6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注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63、轮船是利用漂浮的条件F浮=G物来工作的。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64、求浮力的几种方法:
(1)称重法:F浮=G-F拉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
(4)漂浮或悬浮法:F浮=G物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65、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66、功的计算:W=FS
67、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68、功率的计算:P=W/t=UI=FV
(W=Pt)功率的推导公式:P=Fv
69、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且运动速度对动能的影响较大。
70、物体由于高度所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7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和物体的材料、性质有关。
篇7: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全面解析
物态变化之液化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篇8:中考物理核心知识点全面解析
物理知识点中声现象学习口诀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声现象学习口诀
1.声音的传播
物体发声要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
声音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通常声速340m/s,声速固中比液快。
2.声音的特性
声音特性三种,音调、响度、音色。
物体振动快慢,对应音调高低。
每秒振动(次数)频率,频率单位赫兹(Hz)。
人耳听见范围,20到0Hz.
物体振幅大小,声音强弱响度。
不同声音区分,声波不同音色。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工作声音,
干扰听音声音,都是常见噪声。
声音等级分贝(dB),刚听弱声为0.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90(dB)。
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超70(dB)。
保证休息睡眠,声音不超50(dB)。
减弱噪声三阶段,声源、传播和人耳。
声的利用有两类,传递信息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