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化学必备:酸的性质与应用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篇2:中考化学必备:酸的性质与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篇3:中考化学必备:酸的性质与应用
1、实验探究题解题战略:
(1)明确实验目的(2)认真阅读已知条件(3)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答题方法三步骤:
实验操作(取样,加试剂)--实验现象(固、液、气的变化)--实验结论
2、酸碱及盐的通性:
(1)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能与较活泼的金属(主要是指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前面的金属)反应放出H2
③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种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又被称为碱性氧化物
④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反应又被称为中和反应
⑤能与某些盐反应
(2)碱的通性:
①碱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能与某些盐反应
④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些氧化物又被称为酸性氧化物(3)盐的化学性质
①盐(溶液)+金属→新金属+新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他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②盐+酸→新盐+新酸
③盐+碱(溶液)→新碱+新盐
④盐(溶液)+盐(溶液)→两种新盐
3、废液成分确定:
(1)生成物一定有(2)可能过量的溶质(3)可能未反应的物质
【例1】(北京中考33)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
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篇4:中考化学必备:酸的性质与应用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制取装置
(2)实验步骤: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⑦②③⑧①④⑤⑥(填序号)。
①加热;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法收集;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⑧固定试管
(3)气密性检查: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验满方法: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若瓶中水已被排空,且气泡从瓶口旁逸出时,表明氧气已经收集满;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将带带火星木条放在瓶口 ,如果木条复燃,表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5)注意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①连接好装置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②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均匀预热,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③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时,先把导气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性质实验
篇5:中考化学必备:酸的性质与应用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制取装置
(2)实验步骤: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⑥①③②④⑤(填序号)。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注液体药品;③装固体药品;④收集;⑤验满;⑥连接仪器
(3)气密性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胶管,用弹簧夹夹紧胶管,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表明已经收集满。
(5)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原因是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
2.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