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中考物理秘籍之声现象:回声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篇2: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声现象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7.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篇3: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篇4: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新一轮 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 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 物理知识点:声现象学习口诀》,仅供参考!
声现象学习口诀
1.声音的传播
物体发声要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
声音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通常声速340m/s,声速固中比液快。
2.声音的特性
声音特性三种,音调、响度、音色。
物体振动快慢,对应音调高低。
每秒振动(次数)频率,频率单位赫兹(Hz)。
人耳听见范围,20到0Hz.
物体振幅大小,声音强弱响度。
不同声音区分,声波不同音色。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工作声音,
干扰听音声音,都是常见噪声。
声音等级分贝(dB),刚听弱声为0.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90(dB)。
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超70(dB)。
保证休息睡眠,声音不超50(dB)。
减弱噪声三阶段,声源、传播和人耳。
声的利用有两类,传递信息和能量。
篇5: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开放题是指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惟一的题目,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又非常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求解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对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多角度审视问题,多从不同的侧面入手尝试。
例1小明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后,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但是他发现当用手指敲桌子时,听到了桌子发出的声音,但是却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你可以利用哪些实验加以说明?
[分析]实验中的桌子在发声,说明桌子在振动,之所以看不到它的振动,是因为它振动得比较快,桌面变化不明显;这时我们要想办法将其放大才行,用细小的东西放到正在发声的桌面上,可以将这种振动显示出来。
[答案](1)把豆子放在桌面上,敲桌子发声时,观察到豆子跳动,说明声音是由桌面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盆水,敲击桌子发声,观察到盆里水在振动,说明桌子发声是由桌面的振动产生的。
[点评]将声音放大的方法很多,但关键是要通过轻小的物体将其不明显的振动放大出来;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
例2(北京)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分析与结论:
[研析]这是一则方法和过程均开放的试题,我们可以先从以下方面找实例:①教材中,在做真空罩实验没抽空气时,能听到罩内钟表的铃声,说明固体玻璃是传声的;通过敲击铁管向外界求救的方法也能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只不过需要适当理顺、扩展,以变成一个可操作性的实验;②实际生活中,如桌子是固体,敲击时在另一端能听到清晰的声音;大地是固体,通过它能听到远方夜袭敌人的马蹄声等,都可以加以扩展,改造成实验。
[答案](1)方法一:(1)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2)实验步骤: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然后,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的瓶口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3)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来的,即固体能传播声音。
方法二:(1)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
(2)实验步骤:①同学甲在长条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帖在桌面上听甲在纸上写"一"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写"一"时的声音;②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
(3)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帖在桌面上能听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点评]该题的开放程度较大,器材、步骤与结论都是开放的。对这样的题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生活中恰当的例子,或老师做过的小实验,然后再将这个例子或小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写出来,总结成条理性比较强的几个环节就可以了。
及时练:
1、请你根据"用塑料尺敲打桌面,会听到'啪'的响声"这一现象,提同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0.1m/s,会出现什么现象?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出三个合理的场景。
参考答案:1、答:桌面振动了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吗?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吗?等,该题属于问题提出的开放。
2、答:(1)在公路上,汽车鸣笛要很长时间才能听见,易发生交通事故
(2)在野外,发现紧急情况进行呼救,声音不易被人发觉
(3)击鼓后,要很长时间才听得见。
(4)在教室里听课,老师的讲话后排同学可能要1.5min才能听见,声音与口形不相对应等。
篇6: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篇7: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万变不离其宗
北师大版课本第一册69页有一道这样的习题:
在暗室里用手电筒照射一块毛玻璃,观察反射光的方向。然后用蘸水的湿毛巾擦玻璃,再用手电筒照射毛玻璃,观察反射光的方向。比较前后两次反射光有何变化。讨论这是为什么?
分析:当手电筒照射毛玻璃时,由于毛玻璃表面粗糙不平,光在其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是射向各个方向的,所以我们在各个地方都能看清毛玻璃,如图1所示;当用湿毛巾擦试毛玻璃后,毛玻璃中凸、凹不平的地方都被小水滴所填满,表面变成了光滑的,所以当手电筒照射其上时,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光线只向某一个方向反射,如果人眼正好处于反射的区域,就会得到非常强的光线,从而显得刺眼;如果人眼没处在这个反射的区域,则眼中就得不到玻璃上反射的光线,从而看到的玻璃就是黑色的。
该题的一些变式在不少习题中均有体现,现举例如下:
变化一、打过油的皮鞋用软布反复擦,为什么越擦越亮?
分析:没打过油的皮鞋表面是粗糙不平的,对光的反射是漫反射,显得不那么亮;而打过油后,鞋油将皮鞋凸、凹不平的地方都填平了,整个表面非常平整,光在其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所以皮鞋越擦越亮。
变化二、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2所示,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做做看,并解释为什么?
分析:由于平面镜很光滑,垂直入射到镜面的光被垂直反射回去,射到其他方向的光很少,所以从侧面看去,基本上没有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镜面看起来较暗;而白纸的表面比较粗糙,入射到白纸上的光发生的是漫反射而不是镜面反射,反射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白纸比较亮。
变化三、在教室前排两侧的同学经常会看到黑板反光,黑板反光是怎么回事?反光时,黑板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
分析:黑板反光时,我们看到该处一片光亮,而其他位置则看不到这么亮,这说明该处只向这一方向发生了反射,由于光线很强,因而看不清其上的字迹,由此可见,该处发生的是镜面反射而不是漫反射。
变化四、铁板做成的公益广告牌上用油漆画上图案和文字,人们从广告牌前经过时,有时却看不清上面的内容,只感到有刺眼的光照来,这是何故?
分析:由于公益广告用油漆画上了图案和文字,表面比较光滑,其上会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在某一方向加强,如果人们从广告前正好经过这一方向,则只会感到有刺眼的光照来,而看不清其上的内容;如果没有经过这一方向,则不会有这种感觉。所以从广告前经过时,有时是看不清上面内容的。
变化五、雨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同学在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如图3所示。甲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水面比路面亮,那么乙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怎样的?请你对乙同学看到的现象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分析:月光照在路面和水面时都会发生反射,但路面和水面对光的反射情况是不同的。路面粗糙,月光照上去时发生的是漫反射;水面光滑,月光照上去时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对于甲同学来说,月光照射到路面上发生漫反射的光与照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的光都能看到,但由于镜面反射的光强,漫反射的光弱,所以他看到的水面比路面亮。
对于乙同学,由于月光照在镜面上发生镜面反射的光射向了左方,不能进入乙同学的眼睛,他只能得到路面漫反射的光,故相比较而言水面暗,路面亮。
变化六、如图4所示,有一正方体形状的不透明的房间,在其中的一面墙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在这面墙的对面有一个正方形的平面镜。在房间里有一个人靠在与平面镜垂直的一侧墙面上,当有一束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他能看到的是()
A.镜面上有一个圆形的亮斑B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
C.整个房间的各处都是亮的D感到整个房间是一片黑暗
分析:当光竖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平面镜会把光原路反射回去,而人站在平面镜的旁边,所以不会有光线射到人的眼里,也不会有光线射到墙壁上,人感到整个房间是一片黑暗的。故选D。
篇8: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知识点光现象归纳整理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篇9: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巧妙听到别人说活的秘密
西西里有一个叫吉尔真提的大教堂。教堂的内部结构呈椭球体,我们知道,椭球体有两个焦点。其中的一个焦点被无意识地选择为放置忏悔椅的地方,一个人一次偶然发现在另一个焦点处能听到忏悔人对牧师所作的忏悔,出于好奇,于是他经常去偷听别人对牧师所作的忏悔,有时他还邀请他的朋友一起去听。恰好有一天是他的妻子来做忏悔,他听到的都是妻子对自己的怨言,朋友也都借此知道了他的许多行径,这真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谚语:靠在墙边偷听的人只能听到自己的丑行。
为什么他能听到忏悔人的忏悔呢?这是因为在一个椭圆形的房间里,在一个焦点上发出的声音会像光线那样在另一个焦点上聚集,如图所示。所以第二个焦点处能听到第一个焦点上的谈话。
无独有偶,美国华盛顿国会的国众议院大厅是一个的半球形屋顶,在大厅一边轻声耳语,在另一边也能被人听到,所以议员们的秘密谈话不止一次地被人偷听到。其原因,也是这个道理。
篇10: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篇11:中考物理:声音现象的深入解析
美好的时光是大家的学习时间。 网小编给大家总结了 色散是光的什么现象精选练习题内容,供大家参考。
初三物理色散是光的什么现象精选练习题
1. 以下各种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A
A.红光 B.橙光 C.黄光 D.紫光
2. 下列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C
A.夜视仪 B.遥控器 C.验钞机 D.全自动感应水龙头
3. 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启、关闭及频道转换,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电视机的光是B
A.红光 B.红外线 C.紫光 D.紫外线
4. 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可以用遥控器控制,遥控器使用时发射的是C
A.红光 B.紫光 C.红外线 D.紫外线
5. 空调遥控器能够控制空调的开机、关机、调温等,利用的是A
A.红外线 B.紫外线 C.X射线 D.可见光
6. 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 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7. 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B
A.“海市蜃楼” B.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
C.“水中倒影” D.日食的形成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夜视仪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仪器
B.半导体、超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C.分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
D.纳米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单位,而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
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B.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的
C.医院、饭店经常利用紫外线来灭菌
D.验钞机是利用了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检验钞票真伪的
10. 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不仅以冰臼闻名于世,还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称,“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漫反射
C.光的镜面反射 D.光的色散
11. 下列现象中属于白光色散的是A
A.太阳光经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B.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电视画面的颜色
C.红、绿、蓝三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白光
D.红、蓝、黄三色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成黑色
12. 在各种色光中,被成为三原色光的是 A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黄、绿 D.黄、绿、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