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提升语文备考效率的策略与技巧
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
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
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
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
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 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篇2:提升语文备考效率的策略与技巧
生在中考复习中需要根据重要知识点来进行复习,为了方便大家可以更好地对语文学科进行复习备考,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具体实施
(一)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篇3:提升语文备考效率的策略与技巧
立足书本巩固基础
复习三年的课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很多学子会无从下手,其实这三年是为高中提升打基础。
以课本为主、系统复习基础知识是很多老师所提出的观念。之所以立足课本,是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来自课本内,如,我们常说课内文言文难过课外文言文,也就是说对于课内的文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就会给你很大的帮助,使得你在了解一些课外文言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寒假阶段学子有了一定的时间,因此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很关键,如,字、词、句子等考试基本元素的学习。
另外,在这个阶段立足基础知识复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多看一些书籍,如,《读者》、《青年文摘》等,适当的扩充积累,会为作文和阅读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阅读和作文是提分的关键
阅读和作文分数比例大,也是很多同学的丢分大项。业内老师表示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阅读和作文必须过硬。
目前很多阅读的文章都是抒情类的散文,很多学生无法抓住切入点,表达能力差,在表述上缺乏规范性。20、30分的阅读题,有的同学只能得2、3分。阅读题需要将信息有效转化。有的学生很依赖于在复习中老师据题给出答案,其实不合适。学生自己还要适当地多读一些文章。
在作文方面,由于目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比较多,相对于自由性的作文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整体的模式和概念是相同的,那么就需要学子学会提炼主题、分析观点,然后进行全面论证或阐述,对于这方面的复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同时多看一些范文,打开思路、积累素材。
篇4:提升语文备考效率的策略与技巧
【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能力是指用语文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实践。本学年,本学科的学习依然要体现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梳理知识,进一步编织学科知识的网络,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 (一)汉语知识 1、语音 能运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看拼音写出相应汉字。能根据拼音规则,判断汉字注音的正误。识记汉字与运用:一是应识记课本篇目中常见的字,做到会读、会写、会注音;二是应掌握课文中的同音字,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三是应掌握课文中的形似字,做到会注音、会写、正确运用;四是应掌握多音多义字,做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会正确注音及运用,五是注意纠正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读音。 2、标点符号 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能纠正使用标点符号不恰当的错误,能正确理解文章中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了解标点符号知识及用法:一是了解7种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的用法;二是了解5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的用法,以及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的用法;三是能纠正标点符号的错误用法和具体说明文章中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
3、汉字 识记、掌握课文中规定的常用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用字的字义,特别是要了解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能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掌握、区分、运用:一是掌握课文中的汉字;二是掌握常用汉字的字形、字义;三是正确区分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不写错别字,要准确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就必须掌握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的特点,总结容易产生错字、别字和读错字的原因,把字写规范、读准确,还要善于利用字典、词典。字典、词典是我们学习的良师益友。 4、词语 掌握 课本中的注释、课后练习中出现的词语,以及课文中的常用词语。能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辨析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能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