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期末试卷深度解析

时间:2025-04-15

篇1:初中历史期末试卷深度解析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四种题型,即:选择、列举、材料分析、探究题。四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成绩统计

班级

参考人数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1.11.4

146

12358

84.6

97.3

21.2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这表明我校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篇2:初中历史期末试卷深度解析

一、试卷特点

试卷符合新课标要求,试题能扣紧教材,有梯度,试题设计新颖,。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大,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达到了考查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综合能力的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试卷对历史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本卷试题设置了适量的开放性、时代性、综合性试题,加强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问题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试题特别重视体现三维目标的考察,是本次试卷的亮点。

二、试卷结构

本套试卷满分100分,共四道大题。

第一大题:选择题,计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平均得23分

第二大题:辨析题满分18分平均得12分

第三 大题:材料分析题,满分18分平均得9分

第四大题:综合题,满分22分平均得15分

三、成绩分析

全年级参考人数78人,平均58.3分,优生率23.7%,差生率13.5%,及格率%.最高分95分,最低分12分。第一题:3、7、13、19小题。第二题的第2、5小题得分率较低。

四、定性分析

(一)肯定的方面:

1)试卷难易程度难了一点点,但体现了与中考接轨的基本理念。

2)试卷的题型比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本试卷大部分试题的图片有点模糊,导致学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干扰了学生的分析思路。有一道材料分析题超出教材内容,学生难以发挥。

五、失分原因分析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本次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大,容易题占60分左右,从答题情况看,材料题失分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

3、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过死,灵活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一些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得分率较低。

4、整体表现为缺乏良好的思考和解题的习惯。

5、平时检测密度力度不够,只注重了新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尤其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对规律探究性问题缺乏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如23题

6、转差工作不够细致,效率不高,往往事倍而功半,只注重了对学生的辅导而忽略了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方法不灵活,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六、教学启示:

通过检测的阅卷分析和表现出来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在平时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握好具体目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落实,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操作探究、表述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初中历史期末试卷深度解析

篇3:初中历史期末试卷深度解析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初中历史第四册期末试卷分析,希望您读后有所收获!

一.单项选择(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 [ ]

A.他们控制了全国的金融

B.他们通过币制改革攫取暴利

C.他们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D.他们垄断了全国的工商业

2.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出自[ ]

A.吉鸿昌 B.杨静宇 C.张自忠 D.佟麟阁

3.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留在陕北继续指挥解放战争的是 [ ]

A.毛泽东、朱德 B.毛泽东、周恩来

C.彭德怀、贺龙 D.周恩来、陈毅

4.国民时期,我国科学家取得的主要成果 [ ]

①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

②竺可桢开创中国气象事业,创立中国气象学

③茅以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

④钱学森对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的方针是 [ ]

A.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 B.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C.文艺要深入基层 D.文艺要政治挂帅

6.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名言出自于 [ ]

A.徐悲鸿 B.鲁迅 C.李四光 D.沈钧儒

7.《共同纲领》内容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

B.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

C.规定了建设新中国的总政策和总原则

D.起宪法作用

8.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革命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指导

9.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为巩固人民政权所进行的斗争 [ ]

①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领土

②抗美援朝运动

③镇压反革命运动

④土地改革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0.全国土地改革完成的历史意义 [ ]

①翻身农民勇跃参军参战

②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被消灭

③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④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11.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②统一财政经济,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③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

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12.我国过渡时期是指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

A.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B.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4.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 ]

①缺乏经验

②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③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④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15.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斗争有 [ ]

①所谓的二月逆流是党内老干部所进行的斗争

②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抵制左倾的错误

③平反冤假错案

④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6.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罪恶活动有 [ ]

①策划篡夺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②打击迫害干部

③林彪等策划谋害毛泽东,发动反革命政变

④四人帮残酷镇压四五运动

⑤策划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阴谋颠覆无产阶级专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 ]

①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③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

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 [ ]

①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④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1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 [ ]

①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③在民族区域实行自治

④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我国荣获杂交水稻之父称号的农业科学家是 [ ]

A.竺可桢 B.茅以升 C.赵中尧 D.袁隆平

二.填空(5题,每空1分,共10分)

1.5月______和平解放,至此,除______和一些海上岛屿外,全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条战线涌现的英雄模范的代表最著名的有石油

工人______。雷峰和党的好干部______。

3.,毛泽东写了《__________》的大字报,文化大革命开始。__

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从此结束。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用______的原则,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还准备用这一原则解决______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5.______年第_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代表权的决议。

三.双项选择(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正确评价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抗日活动 [ ]

A.由于执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B.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丢掉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

D.中国军队抗击了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2.蔡元培和陶行知在我国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有 [ ]

A.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封建主义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B.创立了人民教育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C.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推行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

D.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成熟表现在 [ ]

A.反革命势力基本上被肃清,社会秩序得到安定

B.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C.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D.人民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

4.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的任务是 [ ]

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全国实行土地改革

D.第一个五年计划

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表现在 [ ]

A.大庆油田开发 B.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C.鞍山无缝钢管厂建成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其原因是 [ ]

A.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政治体制是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D.实行爱国统一战线

7.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和方向是 [ ]

A.人民民主专政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社会主义道路

8.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后不久,中国同英国葡萄牙签订了 [ ]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科学,繁荣文化提出的方针和号召是 [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向科学进军

D.又红又专

10.以下剧作出自郭沫若笔下有 [ ]

A.《风云儿女》 B.《日出》 C.《棠棣之花》 D.《虎符》

四.材料解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9月29日)下午5时,蒙古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题为

《关于中国飞机失事》的消息。全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喷气式飞机

一架,今年9月13日凌晨1时55分侵犯蒙古人民共和国领空,在深入

我国领空飞行时,于2时25分在肯特省依德尔默格,由于不明原因坠

毁。在中国飞机坠毁的地方找到烧得残缺不全九人尸体、枪支、文件和

物品,证明这架飞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军飞机。

──引自国防大学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①上文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②这一事件是怎样发生的?

2.阅读下列材料

4月,亚洲非洲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

隆召开国际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

亚非国家的赞成和拥护,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际

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引自中国现代史资料

请回答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早提出是于哪年?周恩来访问哪国时提

出的?

②周恩来在会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

五.问答(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什么历史性决定?意义如何?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什么方针?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A 2.C 3.B 4.D 5.B 6.A 7.D 8.D 9.C 10.B

11.C 12.D 13.B 14.B 15.A 16.C 17.C 18.D 19.A 20.D

二.填空(5题,每空1分,共10分)

1.西藏;台湾

2.王进喜;焦裕禄

3.炮打司令部;1976

4.一国两制;台湾

5.1971;26

三.双项选择(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BC 2.AC 3.BC 4.AB 5.CD

6.AC 7.CD 8.BC 9.BC 10.CD

四.材料解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①反映的是林彪等人叛党叛国的九一三事件

②在文革中,逐渐形成了以林彪为头子的反革命集团,阴谋篡党

夺权。毛泽东觉察林彪的阴谋活动,粉碎了林彪的反革命计划。

9月13日,林彪等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坠毁。

2.①。访问印度、缅甸时提出的

②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五.问答(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2月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决定:

①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

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

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以后,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方针: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对内改革和对外

开放的方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斗。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比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温饱

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上文是初中历史第四册期末试卷分析,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篇4:初中历史期末试卷深度解析

篇4:初中历史期末试卷深度解析

一、试题方面

1、以教学目标为标准,以新课程改革思想为方向,以培养学生多项思维能力为导向,覆盖了全书的章节,无超刚现象。

2、试题的难易程度,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均是基础知识,无偏提、怪题。难易程度是7:2:1。

3、符合学生的认知的年龄特点,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4、例卷:市内中等水平(51中)

优秀率:0、 良好率:0、 及格率:11.67、

不及格率:88.33、 低劣率:18.33、 平均分:41.73。

二、教师教学方面

51中的历史教师均是历史系本科毕业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责任心强,是鞍山市典型教师,她们都参加了全国十五教改试验。并圆满验收,在教学一线上都取得过很大的成果。

三、学校方面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把历史课每周减掉一课,剩下的一课还不能上全。不能按课时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成绩不佳。

四、学生方面

1、有的学生全面发展,不偏科,什么科都认真上,成绩较好。

2、有的学生喜欢历史课,凭兴趣学习,成绩较好。

3、有的学生对什么课都不敢兴趣,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

4、有的学生天生迟钝,拼命学,成绩也不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