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与运用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
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与运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w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
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杂然相许
(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1)代词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c特殊: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乃(1)连词a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b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2)语气词a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
而:(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环而攻之而不胜(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黑质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恂恂而起。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解析与运用
之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