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时间:2025-07-05

篇1: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一、清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第三册P1—11)

  清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对内:

  (1)西南(西藏地区):①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的封号;③雍正帝时()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西北(新疆地区):①乾隆帝时平定回部(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的管辖。②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漠西蒙古的一支)在首领渥巴锡(民族英雄)的领导下回归祖国。

  对外:

  (3)收复台湾(东南地区):,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4)雅克萨之战(东北地区):1685、康熙帝亲征,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二、清朝前期封建专制的政治(P18—21)

  1、康乾盛世:指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

  2、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文字狱:(历朝都有,清朝最为严重)康熙帝时的“明史案”。乾隆帝时的“胡中藻狱”(影响: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闭关锁国政策(P15—16)

  1、含义: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完全断绝同外国的贸易往来。

  2、实行的原因:(1)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这是造成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2)当时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评价: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渐渐落伍了。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启示:坚持改革开放,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篇2: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总结

1 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地方于是成为了人们安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原因: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2 商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王朝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殷”。经历17代31王(共5)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灭亡原因:

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4、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3 周朝(公元前-前2)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共传30代37王,约为7。周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前7)与“东周”(公元前7-前2)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战国七雄:齐、楚、燕、魏、韩、赵、秦

灭亡原因:

1、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也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传至周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并“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与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权力架空,加之周平王东迁后更加沦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发展自己势力。

4 秦王朝(公元前2-前2)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而来,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原本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

前7,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开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春秋时期秦穆公任用虞国的百里奚为相,辅佐其施德诸侯,树大国威,向西拓展称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等富国强兵政策,使其为后来一统中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后秦王嬴政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篇3: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1)长征胜利80周年

春节晚会花了大量篇幅走近老红军,这是因为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2)航天大事件

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11位执行过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英雄来到春晚现场,向国旗敬礼,向祖国报告,向世界华人发出邀请,共筑中国航天梦!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创新体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取得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显著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篇4: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概述】

  明清时期,指从明朝建立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即清朝前期)的历史。其发展特点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废丞相、特务统治、军机处、文字狱、八股取士)。经济上,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外关系上,中国开始遭受外来祸患,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文化上,古典小说的高峰,戏剧的繁荣。

  【知识要点】

  ,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分散兵权,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

  (3)设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监视臣民。(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4)实行八股取士,控制思想。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2.明朝的对外关系

  (1)友好交流:明朝郑和七下西洋(1405~),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抗击外来侵略:明朝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3.明朝的建筑艺术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总长万余里。明长城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质量坚固,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明朝修建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4.明朝的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天工开物》:明朝的宋应星编写,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著,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兵入关。

  5.清朝对边疆的管理

  (1)台湾:明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3)新疆: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领导下于回归祖国,得到乾隆帝的妥善安置。

  6.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设军机处(雍正时期),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推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维护了集权统治,但禁锢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7.清代文学艺术

  (1)京剧的形成

  形成: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于创造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 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特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继承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称为“国剧”。

  (2)《红楼梦》:

  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初名《石头记》,曹雪芹创作了前80回,后来高鹗续写了后40回。这部小说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统治者的腐败,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命运。至今,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8.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1)表现: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台湾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对外通商,严格限制商品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事务。

  (2)影响:

  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9.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篇5: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开元盛世

  (一)

  “开元之治”唐玄宗, 任用宰相名姚崇,

  十项建议献良策, 玄宗一一都依从。

  重视吏治看政绩, 改革图新大手笔,

  玄宗前期政局稳, “开元盛世”显生机。

  (二)

  农田水利多工程, 水稻育秧产量增,

  蔬菜传入新品种, 饮茶之风多盛行。

  犁地改用“曲辕犁”, “筒车”灌溉新工具,

  丝织陶瓷都出名, 城市发展鼎盛期。

  (三)

  玄宗后期图享乐, 宠爱贵妃惹大祸,

  安史之乱局势转, 唐朝从此渐衰落,

  9 唐朝亡, 后期五代又十国。

 

篇6: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

  签字”等。

  (3)经过:斗争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方式:学生罢课、商人

  罢市、工人罢工。

  (4)结局: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运动

  取得了初步胜利。

  (5)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6)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7) “五四精神”:崇尚民主与科学,追求进步,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7: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

  (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

  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篇8: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2)序幕:公车上书。

  (3)百日维新(6月—9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

  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③财政: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④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

  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⑤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4)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篇9: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篇10: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

  ①公元前1和公元前1,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东汉:公元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篇11: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历史:

  (1)唐朝:日本遣唐使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鉴真东渡,传布佛教。

  (2)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5)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非法权益装让给日本。

  (6),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日开始。

  (7),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8),日本战败投降;同年,台湾光复。

  (二)目前,中日关系障碍:日本否认侵华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

  (三)中日关系如何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应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与中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篇12: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朝代

  【单元概述】

  隋唐时期从公元5隋朝建立开始,至9唐朝灭亡结束,主要涉及隋朝、唐朝及五代十国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制度建设、经济和文化发展、民族和睦,还是在对外交流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影响深远。

  本单元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繁荣与开放”,特别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融、对外交往、社会习俗各方面都体现了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政府的民族自信心,从而敢于开放也乐于开放;在开放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秀人才为唐政府所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成果被唐朝所吸收借鉴,这些都促进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繁荣与开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知识要点】

  (一)隋朝

  1.隋朝的统一

  5,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2.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3.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时期修筑,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二)唐朝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朝,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文教昌盛。他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施政措施:

  (1)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有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房谋杜断);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整顿吏治,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文教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成为“开元盛世”。

  唐朝兴盛的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统治者戒奢从简、轻徭薄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②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工具创新(曲辕犁和筒车);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使中外交往频繁;

  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唐朝的对外交往(1)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2)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著有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盛唐气象

  (1)经济的繁荣①农业发展:农耕技术进步、农业工具改进(曲辕犁、筒车),重视兴修水利。

  ②手工业水平高:纺织业以蜀锦冠于全国;陶瓷业以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③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规划合理,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3)唐诗的盛兴①“诗仙”李白: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

  ②“诗圣”杜甫:唐由盛转衰时期,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有“诗史”之称;

  ③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5.安史之乱

  7,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历史步入“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篇13: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丝绸之路(大题)

  (1)陆上丝绸之路:

  时间: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武帝时)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一条从山东到达朝鲜、日本;一条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_锡兰,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篇14: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概述】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我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四五千年前,黄帝部落、炎帝部落结成同盟,华夏民族形成了。仓颉造字、神农氏尝百草等故事都表现了炎黄子孙对文明的不懈追求。

  【知识要点】

  1.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证据。(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2.原始农耕生活(1)原始农业的产生

  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2)河姆渡原始居民

  ①地点:浙江余姚,属于长江流域;②时间:距今约七千年;③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④生活:建造干栏式房屋,会挖掘水井。????(3)半坡原始居民

  ①地点:陕西西安,属于黄河流域;②时间:距今约六千年;③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④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制造彩陶。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从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考古发现为研究我国的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距今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两个部落联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相传,炎帝和黄帝有许多的发明,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尧舜禹的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篇15: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精讲

  抗日战争

  主要原因:中国军民的长期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时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的。10月25日,中国受降代表在台北主持受降仪式,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殖民统治的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联合国制宪会议。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法西斯的末路。

  第一,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第二,8月上旬,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猛烈攻击日本关东军。

  第三,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第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4)中国抗日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正义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了全民族的共同抗战(根本原因);国共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海外华侨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等。

  1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中国是在亚洲大陆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贡献。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考试重点:通常命制选择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在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的压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 抗日战争经典例题

  D

  C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