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压轴题备考指南

时间:2025-09-18

在中考的历史复习中,科学安排和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来说,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成绩会有显著提高。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中考历史压轴题,本文将详细介绍相关知识点,并提供详细的解析和练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详解

1.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 A. 王莽

- B. 杨坚

- C. 李渊

- D. 李世民

正确答案是 B. 杨坚。杨坚是隋文帝,他于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则是唐太宗,因此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2. 隋朝统一全国是在:

- A. 581年

- B. 589年

- C. 605年

- D. 618年

正确答案是 B. 589年。隋文帝杨坚在581年建立隋朝后,经过几年的征战,终于在589年灭掉了南方的陈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3. 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

- A. 均田制、行省制

- B. 分封制、井田制

- C. 郡县制、租调制

- D.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正确答案是 D.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得以确立并逐渐完善,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而均田制和行省制分别起源于北魏和元朝,分封制和井田制则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郡县制和租调制则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4.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 B. 南水北调

- C. 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 D. 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正确答案是 C. 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虽然隋炀帝确实有巡游江都的目的,但大运河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现代水利工程,与隋朝无关;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并非大运河的主要目的。

5.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 攻打陈朝

- B. 巩固隋朝的统治

- C. 巡游享乐

- D. 攻打高丽

正确答案是 B. 巩固隋朝的统治。尽管隋炀帝有巡游享乐的一面,但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南北交通,巩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6. 下列关于隋朝时期的洛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运河的中心

- B. 隋朝定为东都

- C. 商业盛极一时

- D. 李渊在此起兵反隋

正确答案是 D. 李渊在此起兵反隋。李渊起兵反隋的地方是太原,而不是洛阳。洛阳作为隋朝的东都,确实是大运河的中心之一,商业繁荣,但并非李渊起兵之地。

7. 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

- A. 永济渠

- B. 广通渠

- C. 江南河

- D. 灵渠

正确答案是 C. 江南河。江南河是大运河最南端的一部分,连接长江和钱塘江,极大地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8. 曾三次派人去台湾的隋朝皇帝是:

- A. 秦始皇

- B. 汉武帝

- C. 隋炀帝

- D. 唐太宗

正确答案是 C. 隋炀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当时称流求),以探索和开发这一地区。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唐太宗则更多关注西域和北方。

9.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兼并严重

- B. 奢侈腐化,滥用民力

- C. 法律严酷

- D. 宦官专权

正确答案是 B. 奢侈腐化,滥用民力。隋炀帝的奢侈生活和频繁的征伐,如修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三次东征高丽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二、多项选择题详解

10. 隋朝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

- A. 隋朝官仓储粮多

- B. 造船技术水平高

- C. 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 D. 开凿大运河

正确答案是 ABCD。隋朝的经济繁荣体现在多个方面:官仓储粮丰富,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丰收;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水上运输和贸易;洛阳作为东都,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大运河的开凿不仅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

11. 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

- A. 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 B. 社会秩序安定,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 C. 南方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缩小

- D. 北方民族大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

正确答案是 ACD。广大人民对统一的渴望是隋朝能够迅速统一的基础;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差距缩小,有利于全国统一;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也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而“社会秩序安定”并不是隋朝统一的主要历史条件,因为隋朝初期的社会并不十分安定。

三、材料解析题详解

12. 阅读下列材料:

(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请回答:

① 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隋朝由盛而速灭的主要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炀帝即位后,大兴土木,频繁发动劳役和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具体表现为: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出征吐谷浑和高丽等。这些举措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② 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

材料中列举了以下几项征发农民的具体史实:

- 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即位之初,立即开始建造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两百万丁男,甚至妇女也被迫参与劳动,许多人因此死亡。

- 开凿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工程浩大,动用了大量劳动力,许多人在施工过程中丧生。

- 征讨吐谷浑:隋炀帝亲自率军远征吐谷浑,驻扎在青海地区,士兵伤亡惨重。

- 三次东征高丽:隋炀帝三次派遣大军东征高丽,每次出动兵力达百万人以上,后勤补给压力巨大,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隋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隋炀帝的个人行为固然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也提醒我们,在历史上,任何统治者的决策都会对国家和人民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谨慎行事,以民生为重。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隋朝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隋朝虽然短暂,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还是大运河的开凿,都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隋朝的灭亡也警示后人,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避免过度剥削和压迫人民,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希望考生们通过认真复习这些知识点,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