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中考物理考察重点
初二年级考察知识点
——测量、声、光、运动、力入门、机械和功、热与能
初二年级考点比重占40%,其中初二上占24%(测量,声音,光学,运动和力),初二下占16%(热与能)。中考中对初二的知识点考察难度偏向于基础类考察,多为基础题,难度不大,想要在中考物理中拿到好成绩,这些考察点都要尽量得到满分。
初三年级考察知识点
——压力与压强、电路、电能与磁、从原子到星系
初三年级考点比重60%,其中初三上占49%(密度、浮力、压强、电学),初三下占11%(原子和星系,电磁)。考察难度都偏高,往往会出现在压轴题或是考试中的重点题中。所以说初三上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压力较大,如果想要参加自招或是目标是市重点的同学最好能够提前学习初三上的知识点。
篇2: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电学试题时,有些题目的已知条件并不明显给出,而是隐藏在其中,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而这些隐含条件可从物理现象、关键用语等已知条件中挖掘。
二、构建变化电路中的方程思想
当电键断开或闭合,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路状态将发生变化.求解此类电路综合题时,构建电路中的方程思想尤为重要,其方法如下:
1.分清电路在每个状态下的结构,即电路的连接方式,滑动变阻器使用的阻值范围,电压表、电流表所测定的物理量。
2.针对每种状态画出相应的等效电路图,在图中标出这种状态下所对应的巳知量、不变量、待求量。
3.以“不变量”为中心列出电路方程。
当电路状态发生改变时,电路的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阻值—般不随电路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抓住以上“不变量”,利用欧姆定律、申并联电路特点、电功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列出电路方程。
4.以电路中的等量关系、比值关系引出方程或以此作为联系方程中的物理量间的纽带,代换求解。
篇3: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在物理考试、练习中,我发现同学们有些题目错误率很高,如:
一开口杯子装上8cm高的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杯子内部底面积为50cm2,杯子外部底面积为60cm2,杯子装上水后的总质量为0.6kg,则水对杯底的压力是____N,杯子对桌面的压强是_____Pa。(g=10N/kg)
分析:计算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压力的问题时,很容易与桌面受到的压强、压力混淆,关键问题是没有弄清楚二者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公式p=ρgh和p=F/S的应用条件没理解。
首先,要弄懂原理。
下表给出了液体、固体所产生的压强、压力的区别,理解掌握它,既能避免计算题的错误,还有助于我们分析下类问题:
其次,要总结规律:
1、求固体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应先求压力F=G总,然后由公式p=F/S求压强。
2、求液体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先由公式p=ρgh求压强,然后由公式F=pS求压力。
3、定义公式:p=F/S该式对固体、气体、液体压强都适用。
4、p=ρgh,是从p=F/S推导出来的。对于液体,二式都可用,但液体有其特殊性,所以用p=ρgh为多。式中ρ是指液体的密度,h是指从自由液面到研究点的竖直高度。
推导过程:p=F/S=G/S=mg/S=ρgV/S=[ρg(Sh)]/S=ρgh
例如:底面积为100平方厘米、重为5N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重45N深40cm的水。求: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g=10N/kg)。
解答:p=F/S=(5+45)/0.01=50/0.01=5000Pa
说明:压强就等于压力/面积。这里求的是容器底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而不是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给予的压强。因此水的深度、容器的形状都没有实际意义。压力就是容器的重量+液体的重量共计50牛顿,受力面积就是容器的(外)底面积100平方厘米,也就是0.01平方米,所以压强为5000帕斯卡。
篇4: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学习经验:多观察生活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要重视基础,力虽然看不见很抽象,但力产生的效果却容易观察,许多事物就在我们眼前,多多观察思考,对掌握好基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汽车上、自行车上、生活用品中有非常多的力学知识,多发现问题多思考。例如:最近我非常喜欢观察一些园区和公园安装的脚踏式垃圾箱,结构很有趣!同时对你学通力学特有帮助。还有应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平时练习中,一些较难的运算是可以放弃的,不要为偶尔做不出很难、很怪的题沮丧,但一定要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要做到没有知识的遗漏。
2.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多学生平时的单元考试成绩很不错,但一到最后的综合模拟考试成绩就不理想,非常可能是由于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各个知识点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在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的基础上要善于找到并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能力。举个例子:学完密度的知识和将来要学到的压强和浮力都是紧密联系的,液体压强和液体的密度密不可分,浮力更是和密度有关?学习时一定要联系起来。其实将几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也是近年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3.关注科技以及一些与环境能源等相关的热点问题,注重一些身边现象,例如卫星发射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新材料的特性和相关知识等生活实际问题以及基本技能的练习,平时练习中更关注认真审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每部分的复习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总结。
4.重视实验探究题,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科学表述的能力。还要有一个整理、反思感悟和整理错题的时间,决不能似是而非! 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过去大相径庭
跟前面所学过的一些物理现象比起来,力学知识在能力方面对同学们要求得更高了,除了继续不断地观察和实验,更关键的是敢于质疑以及认识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不断的分析概括,举几个例子:你认为是力使物体运动吗?同学们身边可能有很多现象都让你相信这句话是对的!例如推桌子,桌子就运动了;踢球,球就飞了等。历史上也有数千年的时间人们都不曾怀疑过,不过你知道吗,伽利略、牛顿这些科学家就经历了大量的实验以及推理否定了前面的说法,正确、完整结论的得出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这个结论是什么?你有可能感觉不可思议!但这可是整个力学经典大厦的重要基石啊!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换句话说:不是力使物体运动,物体不受力也可能一直运动下去!有些不可思议吧?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就存在了一些错觉,例如:湿的衣服不断的甩,会将水分甩出去是受离心力吗?物体受力就一定运动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物体只受地球引力就一定竖直向下运动吗?非常可能你现在的答案都是错的!所以加油学习,一定会有正确答案。相信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兴趣会在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增。
篇5: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中学生物理竞赛模拟题,给同学们总结下重点的物理竞赛预赛题,供大家练习,教育带大家共同学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有的小题有多项符合题意。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面的英文字母写在每小题中的方括号内。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束单色光从真空射入玻璃时,在玻璃表面处发生折射现象,这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于真空中的速度有关
B.白纸上有两个非常靠近的小黑斑,实际上是分开的,没有重叠部分。但通过某一显微镜所成的象却是两个连在一起的没有分开的光斑,这与光的衍射现象有关
C.雨后虹的形成与光的全反射现象有关
D.老年人眼睛常变为远视眼,这时近处物体通过眼睛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瞳孔与视网膜之间),故看不清
2.图中A、B为两块金属板,分别与高压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相连。一个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点电荷自贴在近A板处静止释放(不计重力作用)。已知当A、B两板平行、两板的面积很大
且两板间的距离很小时,它刚到达B板时的速度为u0,在下列情况下以
的速度,则[ ]
A.若A、B两板不平行,则u
B.若A板面积很小,B板面积很大,则u
C.若A、B两板间的距离很大,则u
D.不论A、B两板是否平行、两板面积大小及两板间距离多少,u都等于u0
3.α粒子和β粒子都沿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同一均匀磁场中,发现这两种粒子沿相同半径的圆轨道运动。若α粒子的质量为m1、β粒子的是质量为m2,则α粒子与β粒子的动能之比(用m1和m2表示)是[ ]
A.m2mm4m2 B.1 C.1 D. m1m24m2m1
4.由玻尔理论可知,当氢原子中的核外电子由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有可能[ ]
A.发射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势能减少
B.发射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加,原子的势能减少
C.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势能增加
D.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加,原子的势能减少
5.图示两条虚线之间为一光学元件所在处,AB为其主光轴,P是一点光源,其傍轴光线通过此光学
Q
元件成像于Q点。该光学元件可能是[ ]
A.薄凸透镜
B.薄凹透镜
C.凸球面镜
D.凹球面镜
二、填空题和作图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把图画在题中指定的地方。只要给出结果,不需写出求得结果的过程。
6.(8分)国际上已规定133B Cs原子的频率f9192631770 Hz(没有误差)。这样秒的定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国际上已规定一个公认的光速值c299792458 m/s(没有误差)。长度单位由时间单位导出,则米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7.(8分)质量为m1的小滑块,沿一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滑下,斜
面质量为m2,置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设重力加速度为g,斜面在
水平桌面上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分)一线光源,已知它发出的光包含三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若要使它通过三棱镜分光,最后能在屏上看到这三种不同频率的光谱线,则除了光源、三棱镜和屏外,必需的器件至少还应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一个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另一个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9.(12分)如图所示,A为放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的长方形物块,
在它上面放有物块B和C,A、B、C的质量分别为m、5m、m。
B、C与A之间的静摩擦系数和滑动摩擦系数皆为0.10。K为轻
滑轮,绕过轻滑轮连接B和C的轻细绳都处于水平放置。现用
沿水平方向的恒定外力F拉滑轮,使A的加速度等于0.20g,
g为重力加速度。在这种情况时,B、A之间沿水平方向的作用
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C、A之间沿水平方向的作用
力大小等于,外力F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
10.(14分)
i.在做“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实验中,必须
单刀双掷开关 变阻器
测出电流表的内阻和用标准电压表对改装成的电压表进
行校校准。某同学对图示的器材进行了连接,使所连成
单刀开关 电池
的电路只要控制单刀双掷开关的刀位和调节电阻箱及变
3
阻器,不需改动连线,就能:
(1)在与电阻箱断路的条件下测出电流表的内阻;
(2)对改装成的电压表所有的刻度进行校准。
试在图中画出该同学的全部连线。
ii.有一块横截面为矩形的长板,长度在81 cm与82 cm之间,宽度在5 cm与6 cm之间,厚度在1 cm与2 cm之间。现用直尺(最小刻度为mm)、卡尺(游标为50分度)和千分尺(螺旋测微器)去测量此板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要求测出的最后一位有效数字是估读的。试设想一组可能的数据填在下面的空格处。板的长度____________cm,板的宽度____________cm,板的厚度 _____________cm。
三、计算题。计算题的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能得分。
11.(20分)在水平地面某处,以相同的速率v0用不同的抛射角分别抛射两个小球A和B,它们的射程相同。已知小球A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TA,求小球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B。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不考虑空气阻力。
12.(20分)从地球上看太阳时,对太阳直径的张角0.53,取地球表面上纬度为1°的长度l110 k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地球公转的周期T365天。试仅用以上数据计算地球和太阳密度之比。假设太阳和地球都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
13.(16分)一个用电阻丝绕成的线圈,浸没在量热器所盛的油中,油的温度为0℃,当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电压后,油温渐渐上升,0℃时温度升高的速率为5.0 Kmin1,持续一段时间后,油温上升到30℃,此时温度升高的速率为4.5 Kmin1,这是因为线圈的电阻与温度有关。设温度为θ℃时线圈的电阻为Rθ,温度为0℃时线圈的电阻为R0,则有RθR0(1α),α称为电阻的温度系数。试求此线圈电阻的温度系数。假设量热器及其中的油以及线圈所构成的系统温度升高的速率与该系统吸收的热量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成正比;对油加热过程中加在线圈两端的电压恒定不变;系统损失的热量可忽略不计。
篇6: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1.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2.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简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3.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5.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 【简析】 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式W=F.S得: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7.小磁针靠近钢棒相互吸引,钢棒“不一定”有磁性 【简析】 磁现象中的吸引有两种情况:1、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所以和磁体靠近相互吸引的可能是铁、钴、镍等物质,也可能是磁体。 8.“PZ220V40W”的电灯,实际功率“不一定”是40W 【简析】 1、当U实=U额=220V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40W,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而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光较暗,不能正常工作; 3、当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出强光,寿命缩短易烧毁。 9.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简析】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10.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简析】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我们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深度h有关,再根据F=PS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底面积决定的。 即: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ρghs.然而只有柱形容器G液=mg=ρvg=ρghs=F.而容器的形状有很多种,只要不是柱形容器其内部液体的体积v=?hs,所以F=?G液。 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关系是:1、柱形容器:F=G液2、非柱形容器:F=?G液(广口式容器:F〈G液缩口式容器:F〉G液)
篇7: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 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物理考试重点之转换法
在 中,比较常用的科学方法就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模型法、转换法等等,也许同学们对于转换法是不陌生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部分实验运用到了转换法。但是何为转换法?什么情况下就是转换法?
相信同学们是一知半解。下面让我们来结合相关实例,分角度进行探索,以期能更深入认识和感受转换法的特殊魅力。
转换法的含义
采用“转换法”的立意就是: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转换探测手段,实现更为直接的观测,或运用物理量之间的关联对应实现间接测量。作为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转换法的应用其实非常广泛,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作用:将微小的事物进行方法,将抽象的事物赋予形象,将隐藏的奥秘转为可见。
对细微进行放大
在我们用实验感受并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规律的过程中,通常物体发声振动时的振动的振幅都较小,肉眼难以观察到。因此,为了突出物体发出声音时正在振动,可通过展示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效应,如激起水花、使悬挂着的乒乓球被反复弹开等,即转换为观察具有明显视觉效果的连带现象,来感知原来 不易觉察到的声源振动。
再如,图中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在桌面上放置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个平面镜反射,最后射到刻度尺上某一刻度处,形成一个光点。若在两平面镜之间桌面用力F往下压,M、N将会向中间倾斜,这种倾斜肉眼难以观察到,但由于M、N之间的距离较大,光点会在刻度尺上从原来的光点移动一段较为明显的距离,即把桌面微小形变的“信息”放大并呈现出来。
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透,因此这部分的概念较难理解。虽然力可以直接感知,但如果产生作用力的两个物体与人无关,就不易感知了。
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力所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力是否存在:如观测物体发生的形变(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实验中可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或考察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物体由静止变运动/速度增大减小等等),两种情况中只要出现一个,就可以认为相关力的作用是存在的。事实上,对 的探究就是利用力所产生的效果来达到目的的,这亦是转换法的经典运用。
“压强”,尤其是气体压强也是非常抽象的物理量。马德保半球实验是轰动一时的能证明大气存在压强的实验,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现象来证明大气存在压强,如“纸”能托住杯中水,“瓶子吞鸡蛋”等。再如, 可证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两个铅块粘合在一起可以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将隐形化为可知
在学习电磁知识时,我们也会遇到将不可见的磁场转换为铁屑的分布,通过受磁场作用力影响的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磁场的分布情形,从而建立磁场的理想模型——磁感线。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转换为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数目,大头针的数目越多,说明磁性越强。
还有,对于身边不可见电磁波的产生,可以利用导线在短路干电池的瞬间,令收音机发出“咔”的声响,说明了迅速变化的电流可以产生电磁波,证实电磁波存在的真实性。
小编寄语
现在的你了解转换法了吗?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在考试中若遇到类似 能够顺利答到点上吗?
篇8: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二轮复习把握重点
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强化训练,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化三归一,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和技巧,将知识最终内化成能力。
(1)“板块式”专题复习: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把所有内容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四大板块,重点加强每块知识的联系,提高复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按题型”专题复习:根据中考题目类型,分为选择,填空,实验(包括操作实验),计算等专题,进行专门练习,使复习纵横交错,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
(3)“热点知识”专题复习: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此复习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练习时采用题组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复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此题与彼题的异同,既顺利解决了问题又熟练掌握了方法,且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9: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1. 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2. 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3.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4.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5. 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
6.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 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 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
10. 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 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 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 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 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 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 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 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 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 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 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m2=10-4m2
21. 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
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 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 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v计算。
24. 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 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 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 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 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 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31. 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 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 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6. 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7. 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 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39. 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40. 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 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42.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 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 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
46. 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 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 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篇10: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1、想从镜子里看到放大的像应该使用(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答:b
2、用手电筒同时斜射在一面镜子和一张灰色纸上,观察发现( )。
a.镜子亮 b.灰纸亮 c.一样亮
答:b
3、一朵花放在夹角为60°两面镜子中间,从镜子里可以看到( )。
a .2朵 b.4朵 c.5朵
答:c
4、在游泳池的水下,仰望水面,水面( )。
a.清澈透明 b.浑浊 c.像水银一样反光
答:c
5、彩色电视荧光屏上的彩色是3种光合成的( )。
a.红、黄、蓝 b.红、黄、青 c.红、绿、蓝
答:c
6、黄昏时,太阳呈红色,是因为黄昏时( )。
a.太阳发出较多的红光 b.阳光经过空气的路途较长 c.太阳距地球较近。
答:b
7、从以下的哪种镜子中看到的像是和你自己一模一样( )。
a.平面镜 b.两个相交为90°的平面镜 c.两个相交为45°的平面镜
答:b 平面镜照出的人是一个反的,可以用报纸上的字在镜子上照一下试一试,你会发现镜子里的字是反的。偶镜把光线反射两次,所以镜子中看到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人。
8、高山上的平均气温比海平面的要低,原因是( )。
a.高山终年积雪 b.风大、日照少 c.高山的气压低
答:c
9、冬天触摸室外的铁器和木材,会感到冷热不一样,那么( )。
a.木头的温度高 b.铁的温度高 c.铁和木头的温度一样高
答:c
10、南极海洋上的浮冰的味道是( )。
a.淡的 b.和海水一样咸 c.比海水咸
答:a
11、两种物质被称为同位素,是因为它们( )。
a.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 b.原子核内中子数相等 c.原子核内中子加质数相等
答:a
12、大气臭氧层的主要作用( )。
a.有助于杀菌 b.反射电磁波 c.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答:c
13、冬天下雪后,为了融雪要在马路上撒盐,因为( )。
a.盐和冰混合后融点提高 b.盐和冰混合后融点降低 c.盐和冰发生化学反应
答:b
14、湖面漂浮着一条船,船里有许多块石头,现在把石头拿出来,丢进水里,湖水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答:c
15、水桶里装着水及大量的冰块,冰块触到桶底,冰融化以后,桶内的液面( )。
a.高于原来的液面 b.等于原来的液面 c.低于原来的液面
答:a
16、在一个密闭的屋子里,有人建议用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降低室内平均温度,哪个做法对( )。
a.打开电冰箱的门b.降低制冷温度后,再打开电冰箱的门 c.拔掉电源,打开电冰箱的门
答:c
17、一架抽水机,理论上最多能把多少米深的水抽到地面( )。
a.5米 b.10米 c.15米
答:b 抽水是由于大气压力,大气压只能把水提高10米。
18、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会感到( )。
a.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b.远处景物朝背离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c.不旋转
答:a 从视角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的快,所以有旋转的感觉。
19、油条比油饼更蓬松好吃的原因是( )。
a.形状不同 b.油温不同 c.蓬松剂不同
答:a 条是由两根面条粘在一起组成的,入油后,相粘的部分不会被油炸硬,因此有膨胀的机会,油饼的外表面被炸硬,不能充分膨胀。
20、用一桶水漂洗衣物,哪种方法洗得最干净( )。
a.用整桶水漂洗一次 b.将整桶水分成两等份漂洗两次
c.将整桶水分成三等份漂洗三次
答:c
篇11: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为了同学们能够扎实的学习物理知识,更好的进行中考物理复习,小编帮大家整理了中考物理复习的方法,供大家学习。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
3、夯实基础,建构知识网络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都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摒弃了纯粹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更多的是将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考查,并且考查的方式和重点转向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上。
但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容易混淆,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可以用表格或框图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用要点记载方式和方法把知识归纳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便于熟练而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4、专项训练,凸现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概念记错、记混。为此,在复习迎考,打基础,抓重点的同时,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和专项训练。
我们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实验等几大板块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实验复习中,要熟悉课本每个实验的原理、器材、方法,特别是一些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可按照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重新经历实验过程,体会各种方法。
篇12: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还有30天就要中考了,带着梦想与憧憬,又将有数万名初中毕业生走进考场,进行人生的重要一搏,考生和家长都期盼着能够取得好成绩。那么,如何利用好最后冲刺的黄金时间,科学高效地完成各个学科的复习呢?我们请来长年把关初三教学一线的五所名师为大家提出宝贵的复习冲刺建议——
自我诊察的重要性往往被同学和家长忽视,而是将学习成绩提高的希望寄托于外力的帮助上。有些同学学习成绩长时间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自己很苦恼,家长更是病急乱投医,到处给孩子寻名师、上补习,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家长苦不堪言。其实要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是以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行为习惯、智力潜能等各个学习要素有了全面的了解为前提条件的,再好的名师也概莫能外,这就如同华佗再世,要想起死回生,也须望、闻、问、切一般。在短短的30天时间里,每个学生要同时复习5门课程,这样的“系统工程”就有些鞭长莫及了。换个思路,套用一本畅销书的名字,“求医不如求己”,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利用最后复习阶段相对较多的自由复习时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诊察,在有限的时间里,针对所发现的最需要弥补的知识漏洞、最需要提高的能力缺陷进行重点突破,力争药到病除,并形成新的能力增长点,复习面貌可能会焕然一新。
下面介绍两种自我诊察方法:
第一,教材梳理法。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学习成绩经常徘徊在及格线上下的学生,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翻阅试卷,并不会因为大题失分量大而“怪罪”学生,相反,我经常会因为一些基础知识考题,诸如“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类的题学生不会解答而“扼腕叹息”。中考的考题易、中、难题分值分配比例为7:2:1,所以如果学生真的能将课本弄懂吃透,一本参考书都不用,一张参考练习卷也不做,也可以做到中考70分。很多“学困生”物理成绩不能提高,其实就是因为对物理学习缺乏学习兴趣,更无学习信心,没有认真地研读过课本,总觉得课本“太厚”,不如把老师讲的重点知识记牢,物理公式背会,考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这样物理知识在头脑中是支离破碎的,两年所学过的知识哪里真懂了,哪里其实是一知半解,自己是不清楚的。所以,将课本找出来,从第一章开始,逐句逐页地阅读,对教材中提到的生活现象要认真思考,直到能用课本知识分析解释为止,课后习题比各种参考书上的简单得多,但也要一题不落地完成,遇到不会的题一定马上请教老师或同学及时解决。遇到难懂的章节,更不能有畏难情绪,因为这样的章节正是你的知识体系的缺陷所在,是“病灶”,焉能不除之而后快。这个工作要认真扎实,对重点规律不以记住为目的,而以理解为目标,千万不能走过场。相信通过一两周的时间,对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后,你的学习面貌会马上改观。
第二,分类统计法。这个方法不但对知识复习有很好的诊察效果,对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好的诊察作用。现在同学们一定要经常做一些中考模拟卷、仿真题。在做之前先准备一个专用的统计本,记录练习时间。练习结束后,对答案评分数时,每错一道题,分析本题失分的原因,再在统计本上进行统计。打个比方,如考题“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km/s”,答案应该是“3×105”,如果你不会填,请在统计本上记录“第十章信息的传递”,并在后面画“正”字,像统计选票一样。如果你的答案是“3×108”,这说明你审题习惯不好,没有看到需要填的空后面的单位是“km/s”,当成平时习惯填写的“m/s”了。你就应该在统计本上另一栏中写下“审题不清”,并在其后画“正”字……这样,当你把一份试卷完整地进行统计之后,在你的统计本上,关于此次练习就留下了第一手的答题情况自我分析数据,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你这次答题的情况。一方面是知识体系完备情况,数数“正”最多的章节是哪个,就是你知识漏洞较多的章节。另一方面是行为习惯自我分析,看看造成自己“非战斗减员”的问题是“审题不清”,还是“计算马虎”,抑或是“书写格式不规范”……这样的统计,坚持每做一套题就进行一次,每周将近几次统计的结果汇总,及时发现问题,以便确定下一阶段的复习方向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更有效地展开复习和进行“专项治理”。
总的来说,现阶段的复习重点应该是在自身学习水平上挖掘可能的快速“生长点”,应该认识到两年的物理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自身的缺陷是提高成绩的“高产田”,要对不足进行科学的自查,并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弥补提高。好好耕作这些“高产田”吧,也许比在最后30天里去开垦“处女地”,更能使你的中考“收成”丰富!
篇13: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重视教材里每一个实验 实验是中考物理的重头,考生应重视教材上提到的任何一个实验。对于演示实验或教材上介绍过的实验,考生应熟知每个实验的现象,通过这个实验要说明的问题,能准确说出实验结论以及注意实验中所用的物理方法、渗透的物理思想。 对于验证性或测量性实验,考生要注意明确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及选取原因、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故障排查,实验中要观察或记录的要点,实验数据的收集及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表述与讨论和误差分析等。 加强设计实验训练 目前在实验考查方面要求较高的是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这就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是否明确实验目的、如何选取实验器材、如何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评价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实验表格的设计。其中重点是实验操作过程和对实验的评价。大多数考生答不全,抓不住采分点。因此,考生要养成先审题,后看分值的习惯,先分析出有几个采分点,然后根据采分点再答题。 对实验的评价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单一、片面,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对比来看是否节能环保安全等。 集中复习有疑问的问题 冲刺阶段考生有相当多的各类复习资料,但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复习资料,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学生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疑问的问题上。另外,考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准确估分按两步进行 第一步准确“复制”试卷。在中考刚刚结束以后,根据自己的记忆,把考试题重新做一遍。因为在对答案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减小因遗忘而带来的误判,减小估分的偏差。 第二步要合理对试卷进行评判。在具体评分时,自己的答案如果和标准答案完全相符,就可以给自己打满分。如果有出入,尤其是在自己拿不准的时候应该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帮忙根据考生自己的答案给出一个合理分数。如果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完全相悖,则不得分。
篇14:中考物理核心要点解析
难点二、运动和力的关系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平衡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同时受的,而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力。
例题:铅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与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铅笔盒受到的重力
C.铅笔盒受的重力与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
D.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分析:平衡力必须是一个物体同时受到的。C项是一对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 A项是一对相互作用力